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资讯
2017-01-25

田溯宁:一段与亚信相关的故事

时间: 2017-01-25 编辑:

“如果我在亚信裸奔的话,我估计亚信上市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谁敢投资这个公司啊?这么大岁数的董事长...

WechatIMG8

“如果我在亚信裸奔的话,我估计亚信上市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谁敢投资这个公司啊?这么大岁数的董事长,精神病吧?”田溯宁,亚信集团董事长,在回答有关“为了亚信,裸奔您都愿意?”的业界传闻时,笑着说。

业界关于田溯宁的段子和传闻很多,而这一则除了对田溯宁行事风格一如既往的调侃外,更多的,我们也可以读出,自田溯宁重新回归亚信三年来,业界对于亚信改变的认同,以及对田溯宁所付出心力的肯定。

2012年8月,时任宽带资本董事长的田溯宁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文件,表明将以个人身份参与亚信私有化进程。这使得自2011年年底亚信开始的私有化进程得到了加速。

一年后,2013年5月,亚信联创和中信资本宣布,双方已签署最终的私有化协议。交易完成后,亚信联创将被以田溯宁为首,包括中信资本、宽带资本等机构在内的私人投资者财团收购,从纳斯达克全球市场退市,变成一家私人控股企业。在2014年1月,亚信联创宣布公司私有化交易完成。

同年,如业界期望的那样,田溯宁重新回归亚信,出任董事长。这一年,田溯宁已经近50岁,距离他创建亚信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中国互联网时代开始的地方

对于眼下处在如火如荼的创新和创业大潮当中的人来讲,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一个令人向往、血脉喷张的互联网创新、科技创业的热血年代——那个年代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元年”,为中国带来了一轮持续至今的互联网经济热潮。那一代人还没有远去,但是那个时代的故事本身却已经成为传奇。

田溯宁就是这个传奇当中不可或缺的开篇。

1993年4月17日,田溯宁、丁健、刘亚东、张云飞、赵耀、郭凤英几位留美学生在美国德州达拉斯创建了Internet公司“亚信”——他们的梦想是把互联网带回中国。

当时没有人知道,这家被称为亚信的公司的成立,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业兴起之始。

1995年的春天,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正式成立,田溯宁把亚信公司的业务重心转到中国,承担起中国网络基础建设工作。

“亚信刚开始创业时,第一个写的软件叫AI计费系统,那时候这个软件在用户那边始终验收不了,我印象特别深。当时我就想,我们也许永远写不出一个终验的软件。但是回头看,正是大家不断的努力和不断的尝试,中国最大的系统软件,我们也写出来了。”田溯宁的话让笔者想起业界另外一个关于田溯宁的段子:如果车子在大路上前进,突遇一个大坑,田溯宁一定会对整个车队大声喊:没有退路,冲!没想到他也有这么低落的时候——可见亚信创业之初的不易。

事实上,当时亚信作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开创者,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不到四年的时间,亚信先后承建了CHINANET、上海热线、中国金融数据网和各省电信系统的互联网络等近百个网络工程,被称为中国Internet主建筑师。到1998年,亚信已经成为拥有450名员工,年销售额6亿人民币的国际性的民族高科技企业。

1999年对于亚信和田溯宁都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时间点:这一年6月,盛情难却的田溯宁离开亚信,受命出任刚刚组建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同时,亚信登陆纳斯达克的准备工作也全面完成。

田溯宁后来曾经对媒体谈起,在出差途中的酒店看到亚信登陆纳斯达克时的复杂情绪,用了一个词,“热泪盈眶”。

 

中国的产业互联网

自初创到在纳斯达克上市,再到私有化、2014年田溯宁回归,亚信用了20年的时间,从一家为通信企业定制信息系统的服务商转型为通信软件供应商,并且是全球通信领域仅次于amdocs的软件公司。

在这20年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事实上经历了最初的黄金发展期:不仅已经从技术深入到了生活,互联网经济更是成为中国经济和商业体系当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正在逐渐成为影响全球IT市场的重要力量,而且互联网+也已经成为传统行业业务模式改造升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简单地说:互联网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改变着软件行业的生存状态和未来方向。

同样在这20年当中,亚信所处的软件市场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行业本身的技术门槛正在逐渐降低,因此曾经在功能和性能方面的竞争,正在逐渐转变为在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层面的竞争;另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等基于互联网兴起的全新IT应用方式,正在改写用户对软件的使用习惯,以及整个企业用户群体对软件系统的需求。

“互联网到了今天,消费者的行为基本被改变了,但是大家可以到一个产业、一个公司去看一看:这些公司的管理、生产,整个产业的商业模式被互联网改变得非常之少。甚至有些企业的ERP系统用了近20年。所以说未来地20年,应该是产业互联网的20年。”

2014年私有化之初,田溯宁曾经认真与丁健共同讨论过关于亚信的未来,“产业互联网”的概念让他们看到亚信未来在软件与互联网结合上能够带给用户价值。

在他们看来,产业互联网,并非是在淡化软件的价值,相反,产业互联网阶段,数据将逐渐代替流程成为企业的IT核心,因此软件的价值将有可能被更大发挥,只是软件的功能从最初的规范流程进阶到了生产、管理和应用数据。两人甚至共同在《财经》上发表了一篇题目是《从消费者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署名文章,断言产业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

田溯宁认为,亚信作为一个拥有1.5万人的软件公司,可以通过为产业互联网提供一些基础性的软件,通过注入“互联网”基因,再次做一个技术的领航者。

“我们认识到了产业互联网是一个新的时代的主题,完成这场变革需要一个有体量、有经验积累的软件企业。亚信恰好是丁健和我创立的,而作为上市公司,大的转型很难,我们私有化之后就能够不考虑每个季度的盈利,就能够做比较大的重组。”田溯宁说。

 

亚信私有化的这三年

改变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对于亚信这样一家拥有20年历史的公司来讲,企业文化、商业模式、管理层都已经处在一个“舒适区”,要打破这一切,并且重新构建这一切,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

“创业者总是有感情因素,你经常能够看到早期那个时代的情形,亚信很多人都在这儿工作20年了,我真是感觉到有强大的责任,一个1.5万人的公司,做错一个决策,可能会影响到几百人或者上千人的职业生涯。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感情。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地讲,毕竟我离开亚信十几年,我最大的担忧或者恐慌,因为技术变革的时代,很多东西真是理解不了,又怕不懂,又怕一知半解,别把大事儿耽误了。” 重新回归亚信的田溯宁决心要让亚信重新回归到互联网的主线,这也就是意味着要对亚信做一次彻底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能仅仅是形式上,更多地,需要从文化、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等更深层开始。

于是,田溯宁领导亚信首先将公司的业务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拆分,成立了亚信软件、亚信数据、亚信安全、亚信在线和亚信国际无五个独立的业务板块。

其中,亚信软件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运营商进行互联网化,并请到中国移动市场经营部总经理高念书具体负责这一部门。

“亚信软件的主要客户还是运营商,我们今天不敢说软件就可以脱离运营商做其他行业——三个运营商依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一点没有变化。”作为目前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亚信最重要的业务和利润来源,在高念书的规划当中,亚信软件一方面需要不断基于亚信自己的沉淀,把类似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的技术带给运营商,满足运营商不断演进的支撑系统演进需求和提供新服务的需求,保证和驱动运营商新的业务的增长。同时,也要沿着运营商的脚步,伴随其不断拓展家庭用户和企业用户。“过去亚信给大家的感觉,是只做定制化的服务,但是未来亚信除了要做好现场的定制服务外,还要基于多年对行业的理解,沉淀出一些平台,帮助运营商业务的灵活的上线、部署,将运营商的业务与底层的操作层结耦做云化——为运营商提供更多的维护操作上的智能化。”

亚信数据则是基于“产业互联网时代,数据将成为企业的IT核心”的观点成立,田溯宁希望这个部门可以为亚信重新找到参与互联网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在未来帮助企业级用户搭建分布式的大数据操作平台,进行资源分配和数据治理。是未来亚信战略布局当中的核心棋子。

2015年9月,亚信并购了趋势科技中国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亚信安全,这也成为田溯宁所定义的“产业互联网”与“消费者互联网”的区别所在。“当金融、医疗、交通这些关键行业进入互联网的时候,安全变得非常之重要,所以我们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投资。”事实上,亚信安全也称为确保亚信重回互联网技术核心梯队的重要保证。

而从目前来看,亚信在线和亚信国际,前者是为了顺应软件SAAS商业模式的需求,为亚信软件未来提供在线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埋下的伏笔,后者则为亚信未来整体具有更多的国际化拓展和义务扩张提供了一个足够的想象空间。

如今三年过去了,亚信的产品线开始变得逐渐清晰起来,并且开始融入更多的互联网元素和新兴技术,一直隐身在运营商背后的亚信开始具有自己的清晰形象。

“三年以来,围绕着产业互联网这样的一个场景,亚信一致在实践产业互联网到底什么样,我们用安全去解决城市、政府,还有整个网络安全的社会问题,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我们用大数据解决一些民生民计的问题,像扶贫、医疗、信用管理……”亚信集团的CEO武军半开玩笑说,可以给过去三年自己的工作打65分,田溯宁笑着接话说:“要比65分好一些。”

采访最后,田溯宁谈起参加2016年的CES,当时他与丁健、李彦宏、杨云庆等几为中国IT业界的风云人物得以重聚。他说这让他想起1997年,当时田溯宁和丁健也是在那里参加IECF的会,当时谈论的时TCBIP、互联网时代。

“我觉得2017年非常像1997年”,虽然从小田被叫到老田,但是田溯宁依然被互联网行业劈面而来的激情所感染,“1997年可以成为互联网元年,那么我觉得2017年就会是万物互联的元年:前端表现为各种智慧终端为代表的万物互联,后端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应用……作为从事IT行业的人,我们很幸运,人生里能够在这几个阶段有可能参与到这样关键时刻,完成几种技术的聚合,创造出今天还难以想象的一种商业模式和一个企业。”田溯宁很兴奋。

关于未来,田溯宁认为,整个IT业界实际上可以简单分成两类公司:一种是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这类公司创造力非常强,但是市场化能力比较弱;另一种是像亚信这类的大企业,他们市场化能力很强,但创新能力不足。“现在都在谈生态系统,我觉得未来的创新型企业和比较大量的转型的公司,可能也要形成比较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在B2C的很多互联网企业中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我们B2B也应该这样发展。所以在过去三年,我主要精力是亚信的转型,未来三年,我在想怎么能够把我投资或者已经很成功的创新型的企业,与亚信进行更好的结合。”

 

笔者后记

田溯宁本人比照片上更清瘦、年轻,言语间不经意可以依稀听出一点儿东北口音。他总是很耐心听完别人的讲话,从不打断,而且回答问题从不闪避,切中要害,且总是融入非常多的个人思考,使得原本技术层面的讨论,总是充满一种与哲学思辨类似的文艺气息。属于媒体最喜欢采访的那类人。

与普通的技术出身或者商业出身的人都不同,田溯宁身上有一种属于他那一代学人的非常明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事业,同样也对自己的员工,他不止一次谈到,亚信的目标之一,是希望让每个员工自豪,让所有亚信的员工有尊严的生活,“亚信要创造价值,让亚信的工程师能够在北京买得起房,这是最低的要求。”说到这些,田溯宁一脸真诚,笔者心生感动。

很难说,是最初的亚信成就了田溯宁,还是现在的田溯宁给了亚信第二次焕发的生机,只能说,当第二次,田溯宁再次遇到亚信,多年的行业积累、管理经验和对技术、市场、领域的通透领悟,再加上一个刚刚好的时机,一切都显得那么恰到好处,严丝合缝。

亚信的变革才刚刚开始,田溯宁的传奇也还在继续。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