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观察
2016-05-30

「智能制造」能否为制造业舒危解困?

时间: 2016-05-30 编辑: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全国“两会”刚 刚结束。在会后的记者会上,李克强总 理在谈到“中日韩”三国关系时...

智能制造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全国“两会”刚 刚结束。在会后的记者会上,李克强总 理在谈到“中日韩”三国关系时特意提 到:“中日韩三国或者说我们中日之间, 应该有智慧来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科技 合作,创造人们需要的高质量产品。”

作为跟“智能制造”圈的边缘人士, 听到克强总理谈到这个话题着实让我兴 奋了一下。不过兴奋归兴奋,但作为有 着独立思考习惯的顾问,凡事总要往深 层次想想——“智能制造”能否为中国制造业舒危解困?

昨天我去了一个生产球墨铸铁产 品的企业参观,这家企业是从河北迁过 来的,核心产品号称全国产销量第四,因 为污染太重、能耗太高,河北不让搞了就 签到了这个湖北的三线城市。这个企业 从炼铁开始,到浇注、冷却、加工一条 龙所有上下游的关键工艺都配齐了。一 走进车间首先就发现我穿错了衣服,西 装革履的我和车间里滚烫的蒸汽、漫天 飞舞的烟尘、红彤彤的铁水还有满地的 废渣显得格格不入。参观完了和企业的 副总经理沟通,副总经理也对智能制造 话题非常感兴趣,不过他关心的是如何 提升设备自动化水平以减少人工,这样 一来可以降低成本,二来可以避免这么 恶劣的工作环境给人带来的职业伤害从 而给企业带来的额外成本。我想这大概 代表了国内大部分制造企业的高管对智 能制造的理解:设备自动化、少人甚至 是无人工厂。而这,是“智能制造”真 正内涵么?

去年10 月,我们派代表团去德国 参加了德国技术科学研究院(《把握德 国制造业的未来 实施工业4.0 战略的建 议》的起草机构)和德国商报组织的工 业4.0 峰会,学习和了解了一下原汁原味的工业4.0 和智能制造。作为唯一 的中国代表团,我们会后最深的感触 是:德国人谈的智能制造似乎和国内 沸沸扬扬谈的“智能制造”完全不是 一码事!

德国的工业4.0和智能制造更多的是强调人和机器的和谐共处。机器不再是按部就班的工作,而是能够感知 操作者的意图从而帮助人进行制造。德 国人认为智能设备和传统意义上的螺丝 刀、扳手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辅助 人开展工作的工具,所不同的是螺丝刀没有感知、判断和行动能力,但是未来的智能设备应当有这方面的能力。在这次会议上,德国劳工部甚至还派官员站台 声明:工业4.0 和智能制造不是要用机 器替代人,而是要更好的帮助人,给人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在国内也参 加了好几次“智能制造”的论坛,看着上面行色匆匆的各路专家,发表着各种 值得商榷的各种言论,总体就是设备要自动化、智能化,要能远程控制,要能 在线检测,最好的衡量指标就是少人化 和无人化。今天再回头看看在车间里埋头苦干的工人,心里莫名有了一种“何 不食肉糜”的悲凉。

“智能制造”真的能为制造业舒危 解困么?那要先看看中国制造业目前 的主要困境在哪里,我认为至少目前大部分“智能制造”的专家对这个问题是认识不足的。

其实要弄清楚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困境,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即可:造什么?怎么造?谁来消费。

“造什么”就是现在中央反复谈的 “供给侧改革”。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几 乎全行业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一 个附加值很高的产品,只要中国企业 开始投资,市场售价往往可以在几年 内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2013 年央 视拍了一部记录片叫《大国重器》,里 面讲到我们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基本模 式就是:仿照→打破国外企业垄断→ 和国外企业价格战,最后国外企业没 利润退出市场……这种伤敌一千自损 八百的做法,不仅在央视层面被视为 “正能量”,而且在国内还被视为一种 正常的市场行为被推崇。但实际上这 种做法带来的后患是非常大的:制造 企业没有了合理的利润空间也就是失 去了创新和发展必要的资金来源,往 往。我们看着国外特斯拉汽车、可回 收式火箭眼红,但是我们泱泱大国却 没有任何一个汽车厂商能把自己的电 动汽车卖到70 万人民币以上。“供给 侧改革”不能是口号,创新要资金, 要知识产权保护,要有市场准入门槛, 要有淘汰机制,不能让创新的企业被 仿照的企业用价格驱逐出市场。这种基本的市场游戏规则,在我们国家目前是非常欠缺的。

再来看“怎么造”。这就是“智能 制造”所能涵盖的内容了。目前对“智 能制造”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连什么叫 “智能”目前都存在很多争论,这里我们不做过多的讨论。不过我认为有的东西能够“智能制造”,有的东西不能“智能 制造”。要解答什么是“智能制造”,我 认为这一点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智能 制造能够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 产成本这一点毋容置疑,但是如果法拉 利跑车也像家用轿车一样一年“智能制 造”上百万台,法拉利还是法拉利么? 我们没有听说瑞士钟表“智能制造”,也 没有听说意大利制鞋“智能制造”,更 没听说过巴黎的时装“智能制造”……. 以目前人类的技术,凡是能够“智能制 造”的东西都是具有一定批量化的东西, 而一旦成批量了,往往价值就容易缩水, 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专家清醒的认识到: 智能制造只能制造过剩!

最后再来看“谁来消费”。很多专 家提到“供给侧改革”最喜欢引用的例 子是中国游客到日本去抢马桶盖,他们 基础的认识是:中国人是有能力消费 的,不在国内消费是因为国内产品的质 量、性能等原因。其实他们忽略了另外 一个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中 国人2015 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 21966 元,折合到每个月只有不到300 美元,能够去日本韩国抢货的人毕竟是 少数,大部分中国人根本消费不起智能马桶盖!

日常用品尚且如此,工业品就更难。开篇谈到的和那家球墨铸铁企业的 副总经理沟通,他们说未来两年希望能 够在产品上装一些RFID、传感器之类的,这样可以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我 不太客气的问他:“如果你在产品上装了这些东西,产品的售价提升30%,你 觉得你们的客户会接受么?”他无言以对。这就是现实——很多工业产品能不 能“供给侧改革”?当然可以,但是谁来消费呢?用郭德纲的话说“满大街的煎饼都卖5 块,你要卖10 块,你要疯啊?”

回头再来看看当前谁是“智能制造”的受益者呢?

智能制造的第一步是要对设备进 行改造或新购,而目前国内装备制造的 水平普遍不太高,设备升级改造或者新 购基本上都是瞄准了国外产品特别是 闻名天下的德国设备,不知道“工业4.0” 或者“智能制造”是不是德国人有意为之,反正中国“智能制造”的热潮确实是带动了德国工业设备的出口这一事实。

智能制造要依赖信息管理系统,国 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所以目前强 调“智能制造”最多的基本都是国外的软件公司,他们在中国的生意也是一年比一年做的好。

单纯从上面这两点看,“智能制造”似乎并没有把工业消费拉回国内,反而给国外的设备生产商、软件商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不够“智能制造”还是给国内带来 了一部分商机,体现比较明显的就是“展 会经济”,从2015 年到现在,几乎每个 月在祖国各地都有各种形式的“智能制 造”研讨会,只要打着“智能制造”的 牌子就不愁展会没人参加,由此带来的 展会经济围绕“智能制造”展会的各种 服务商赚的盆满钵满。

“智能制造”是好东西,但是我个 人认为被国内的这些“和尚”把一部好 经唱歪了。我们在德国参会,德国人自 己都说要实现“智能制造”至少还要30 年的时间,但是国内现在甚至有公司组 织赴德国考察“智能制造”、“工业4.0”, 德国人自己都纳闷:我们都还没做到呢, 这些中国人跑来看什么呢?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