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公司
2025-08-06

亚信科技:穿越通信周期的数字突围

时间: 2025-08-06 编辑:

2024年,对亚信科技而言,是一道分水岭。在通信主业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曾经稳健的增长曲线骤然折弯,营...

2024年,对亚信科技而言,是一道分水岭。在通信主业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曾经稳健的增长曲线骤然折弯,营收从2023年的78.91亿元回落至66.46亿元,跌幅达15.8%。但在利润方面,公司仍实现了0.7%的微增,得益于精细化管理和人员结构优化。

而进入2025年,在业绩低谷上艰难爬升的亚信科技,显然并不满足于守住利润线。面对通信行业的结构性下行、客户支出压缩和传统ICT需求式微,亚信科技调整了自己的业务线,意图打一场硬仗,完成“反击”。

 

业绩下降的多重成因

2025年8月4日,亚信科技公布了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中期业绩。根据数据,2025年上半年,受通信行业持续降本增效影响,亚信科技当前经营规模整体承压,营业收入约为人民币25.98亿元,同比下降13.2%。其中,ICT支撑业务大幅下滑14.7%。究其原因,这是多种结构性与周期性因素交织下的结果。

首先是通信行业的发展进入到了周期拐点:企业不再扩张系统性投入,转而向现有系统“榨取效率”,因此支出全面收缩。而通信运营商作为亚信的核心客户群,从而导致亚信科技的业务承受了巨大的压力。“ICT支撑业务下滑最大的原因是通信运营商的成本压降带来的影响比较大。”亚信科技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高念书反复强调,通信行业目前处在下行调整周期内,叠加亚信科技针对该行业的业务过分集中,是导致亚信科技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的最重要原因:“我们过去是通信这个行业的集中度过高了,几年前我们基本上百分之百的业务都是来自通信行业的。”与此同时,亚信科技针对通信行业提供的传统的IT系统集成、运维和定制开发进入微利阶段,传统大项目的系统性需求转向局部优化与成本控制等现实问题,同样也給亚信科技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亚信科技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高念书

其次,以往“年度预算+大单落地”的采购逻辑,正在被“模块化试点+分期付款+按效付费”逐步取代。这种碎片化、分阶段的采购模式,让亚信科技的短期收入确认能力削弱,现金流压力增大。“客户采购模式变化,订单节奏后移、交付延迟。也是导致亚信科技财务数据显示业务骤降的一个很重要原因。”高念书指出:“有一部分的垂直行业它的订单已经签了,活已经干了,但是订单签的节奏比较慢,比较晚一些,所以导致收入没有进来。”以5G专网为例,虽然订单同比增长51.7%,但高念书解释:“收入下滑的原因就是订单的节奏偏后,导致结收晚了一些。”

第三,组织调整带来的短期冲击。2025年第一季度,亚信科技完成了千人结构性优化。 “我们人员结构优化主要是对传统的ICT这个领域……优化是为了用更少的人、更精干的方式完成同样的任务。”虽然高念书强调,组织架构的调整早于业务本身的调整,因此給企业业务带来的影响非常小。但是这种“断臂式”结构调整虽然有助于长期成本控制与资源重配,但短期内不可避免地带来项目交付不稳定、客户关系重构等隐性成本。

最后,在宏观环境与技术周期都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在,亚信科技的新业务尚未形成规模对冲效应。通过宏观经济数字不难发现:2024年宏观经济仍处于缓慢恢复期,下游客户普遍保持审慎开支,企业IT支出更聚焦“ROI明确”型项目。同时,AI等新技术仍处于探索期,客户在决策节奏上趋于保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尽管亚信科技在AI大模型交付、5G专网、数智运营等业务领域都实现了快速成长,但其基数过低,尚未形成可以抵御传统业务下滑的“营收缓冲带”。例如,大模型业务上半年虽增长76倍,但仅贡献2600万元收入,显然难以形成绝对体量支撑。

可以说,亚信科技的业绩下滑,既是通信主业“风停潮退”的行业注脚,也是企业自身转型临界点到来前的战略空档期。从结构性上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平台式下坠”——旧业务尚未消亡但增长乏力,新业务尚未壮大但增长迅猛,两者之间形成夹层式风险区间。这也为后续三大战场的全面突围提供了现实逻辑基础。

 

三大战场的结构性突围

2024年年底,在经历了一场业绩的跌落后,亚信科技在AI大模型、5G专网和数智化运营三大新战场重兵布局,将其作为自己重点投入的三大领域。如今,这成了今天亚信科技全新的业务板块。

“我们今年把业务重新做了一个描述:一个我们叫ICT的支撑业务,这一部分主要包括BSS、OSS,还有一部分是给垂直行业做的IT解决方案;另外三个新的业务板块分别是,AI大模型应用与交付、5G专网和数智化运营。”高念书强调,之所以做业务结构的调整,第一个原因是“把方言改成普通话”:“因为原来我们讨论的BSS、OSS,这些都是通信行业常用的说法,是方言,现在我们有必要用有利于大家理解的方式来定义我们的业务,让大家都理解我们的业务。”显然,去掉产品上所带有的通信行业的标签,对于现在的亚信科技而言,将更有利于其向更广阔的行业领域去寻找更多的商机。

而在高念书看来,做业务调整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出于对业务增长趋势的考虑。“ICT对亚信科技而言,是我们基础的传统的业务的一个总称;我们未来几年的新业务发展还是要依靠三个新的业务板块——它们会成为驱动公司业务增长的核心动力,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业务的重构,以清晰地了解我们增长的趋势和增长的来源。”

具体来看亚信科技的三个新的业务板块之一的AI大模型应用与交付,正在实践一条量变到质变的跃迁路径。

根据亚信科技此次发布的数据,在2025年上半年,AI大模型应用与交付业务收入为2600万元,同比暴涨76倍;已签订单超过7000万元。高念书指出:“大模型交付方面我们会进一步加大力度,确保全年2-3亿的订单量。”这也意味着下半年实际转化将成为关键。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亚信科技副总裁傅葳指出:“所有客户在大模型上的投入都是从POC开始”。她同时也强调,“随着不确定性到确定性,客户单体项目规模会增长。”因此对于亚信科技而言,实现从POC到批量复制将是亚信科技在AI大模型业务领域的工作核心。

傅葳

而面对市场上相当多的同类产品,傅葳强调,亚信科技的AI大模型交付业务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行业理解深,“我们对于客户的复杂应用场景的理解能力非常强……对客户现状的理解能力和对大模型的理解能力必须得同时进行。”傅葳强调,这些优势来源于亚信科技30多年运营商服务经验和大客户生态积累,这也意味着亚信科技可将大模型与行业流程深度匹配,将场景与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缩短大客户理解与采纳曲线。第二,是工具体系成型,亚信科技构建了“三大工具集”:灵芝、石斛、龙骨,对标国际厂商对应平台AIP、Foundry、Apollo,结合高念书反复强调的““我们专门做这种交付。以及后台做工具的这些人已经400人左右”,说明在亚信科技,工具的开发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运作。因此通过“工具和方法论让交付成本不断下降”,能够让亚信科技的AI大模型项目不再依赖单个项目的交付经验,而是朝产业化、平台化迈进。最后,是亚信科技在AI大模型领域的生态合作深度,傅葳介绍:“我们在跟客户实际的交付这一块,应该还是以阿里云为主……我们整个对大模型的理解、使用的预期效果,对它如何调优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非常多的经验。”

关于核心新业务之一的5G专网,从发展的角度看,也正在从核电标杆向能源全覆盖拓展。

从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显示:核电突破后的能源扩张,虽然营收同比下滑,但订单增长显著。“虽然收入在下滑,但我们的订单有比较大的增长……在核电、新能源、矿山等行业我们都有新的突破。”高念书指出,亚信科技的5G专网业务,已经突破核电打开增长通道: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推广,现在亚信科技的5G专网项目已经从中核集团扩展至华能集团的新机组项目,标志5G专网在核电领域已形成标杆案例。福清、昌江、田湾机组均已顺利验收,央视报道也体现其市场影响力。

同时数据表明,至2025年上半年,亚信科技的5G专网项目已覆盖210多个新能源场站,748台基站交付完成。高念书强调:“虽然收入在下滑,但订单有大幅度增长……在核电、新能源、矿山等行业我们都有新的突破”。公司并与郑煤集团成立合资公司,针对矿山市场展开“前装带网”的市场战略,构建了5G专网与AI智能体融合的行业应用能力。

数智运营是亚信科技三个新业务当中,表现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业务线,一方面,是其更早融入了AI相关的技术因素,并且采用了更加灵活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是其从一开始,就更加关注非通信运营领域,因此未来也势必会成为稳定亚信科技整体业务平稳的核心业务之一。

高念书强调,尽管整体数智运营同比下降8.8%,但非通信行业业务增长18.2%,尤其金融(增长48.3%)、汽车(增长5.3%)、消费(增长4.4%)。傅葳补充:“文旅、消费、金融行业我们已沉淀头部客户经验和智能体,下半年会反向推广”,表明亚信科技已经开始在谋求向更多的行业延展自己的业务能力。

 

转型是机会,也有风险

“市场业务的增长从哪儿来,我就要为其配置更多资源。”这很显然是一种典型的“成长导向”的实用型战略,这也可以看成是此次亚信科技做业务板块调整背后的根本逻辑。通过业务板块的调整,亚信科技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技术和产品路径:将大模型能力叠加至ICT平台、5G专网边缘与数智运营中,形成“AI+ICT+网络+运营”集成闭环,以AI模型作为核心驱动层,各业务板块既有独立路径,也能互为赋能;同时也完善了未来一段时间的战略逻辑:收缩传统行业,拓展新兴业务,通过先试点、再复制、最终形成平台能力、实现协同的路径,实现新兴业务规模的不断成长。亚信科技在工具开发、行业生态与市场合作等方面的做法就是在坚定不移地执行这样的战略。

与此同时,风险依然存在:首先,拥抱AI和5G时代,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组织、产品和战略结构的重塑工程,对于亚信科技而言,还有很多向内的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其次,新业务尚未形成足以支撑利润的大体量,未来能否实现2–3亿订单转化为营收,关键在于大模型交付效率、行业生命周期、客户预算结构、政策监管等变量。亚信科技能否坚持“以 AI 驱动转型”,仍需持续观察其下半年执行节奏与项目落地效率。最后,从产品层面讲,虽然AI工具集具通用性,但是否能满足不同业务场景(如核电 vs.文旅 vs.矿山)的多样需求,还需实践检验,尤其在模型安全、合规、行业知识等方面仍需更多市场的检验。

亚信科技的“反击”始于一场现实主义的战略清算。高念书说:“我们不去幻想行业什么时候回暖,而是聚焦如何通过AI与5G找到下一个业务重心。”

在产业周期拐点处,亚信科技的被迫转型不是孤立案例,而是中国IT产业自我变革的一个缩影。在一片成本收缩与结构松动的迷雾中,亚信科技选择向技术纵深与结构更新处突围——这不仅是一次公司命运的自我改写,也是一种值得观察与借鉴的中国式创新路径。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