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公司
2025-10-09

产业转型中的施耐德电气:从软件定义到工业AI的多维战略

时间: 2025-10-09 编辑:

当一家百年企业决定把“自动化的灵魂”从硬件剥离出来交给软件,它面对的从来不是工程学问题,而是商业...

当一家百年企业决定把“自动化的灵魂”从硬件剥离出来交给软件,它面对的从来不是工程学问题,而是商业文明的选择。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展馆里,人潮穿梭,光影斑驳,施耐德电气用“了不起的未来工业”作为主题,清晰呈现其在工业领域的选择逻辑与实践路径。关于战略方向,施耐德电气明确提出:“基于行业场景的开放自动化、AI、数字化等前沿技术赋能的工业自动化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引领产业加速迈向智能、高效、可持续的未来工业新阶段。”这句话的背后,是对中国市场结构性机会的判断,是对工业确定性与智能性的再平衡,也是对生态组织方式的更新。

众所周知,内因与外因在今年下半年交织得尤为明显。外因是政策与供给体系的合力。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熊宜表示:“受益于今年一系列供应链相关政策,整个工业智能制造的活力明显增强,这些政策确实为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内因来自企业侧的经营拷问。北京华胜锐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宇男表示:“制造企业目前面临三大痛点,第一点是信息的孤岛,IT和OT融合的不足;第二点,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制造业对‘意外停产’基本是零容忍的;第三点,制造企业普遍成本敏感、利润较薄,都会优先看ROI(投资回报率)。”

当“零停机”、“低时延”、“算力充足”成为决策门槛,过去那种一次性、定制化、点对点的系统集成范式就很难再支撑规模复制,尤其在存量设备高度异构、协议非标、现场数据复杂的工厂里。

这正是“软件定义自动化”要解决的问题。施耐德电气提出的不是一个新名词,而是一套工程管理模式——把控制逻辑从封闭硬件里解耦出来,交给一个开放的、可编排、可复制的平台去承载。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EAE),强调“持续迭代升级,新推出的V25.0版本新增多项更新功能点”,并把它放进“全价值链行业应用”的大框架里:流程、混合、离散等不同类型行业的具体场景,分别配置“从设计、构建到运营、维护”的产品与软件栈。

如果把传统自动化比作把钢筋水泥浇筑成型的“骨架”,那么EAE就是把电气、软件、数据与算法变成“可更换、可扩展、可复用”的“器官”,以便在不拆楼的情况下装上新心肺。

一个平台的价值,不在概念,在落地时间。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用北京物流中心做了个对照:“如果按过去来看,至少得上百台PLC。但是通过采用开放自动化平台,至少系统部署时间会节省20%。”

这是对“虚拟化控制+模块化编程+IT/OT双向交互”三件事的工程级总结。更重要的是,这让“生命周期价值”成为可经营的东西:质量追溯、预测性维护、生产节拍的持续优化,不再依赖人治,而变成可固化的算法与流程。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行业及战略中心负责人乔锃对此的商业归纳是:“不论是‘软带硬’还是‘硬带软’,我们最终都是在围绕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展开。”

当然,任何平台化策略都需要“物理世界”的底座。5G与边缘计算在这里不是“热点”,而是“地基”。 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复盘了一个产业层面的认知转变:起初,5G其实并不是工业企业发自本身的一种需求,因为工业一线更关注工业总线、工业以太网,讲的是确定性与毫秒级时延。当联通与自动化企业一起把5G拉进控制环节,通信网被倒逼“长出”工业属性。当EAE的“虚拟PLC/虚拟控制”与“确定性5G+边缘算力”结合,控制的“闭环”与数据的“开环”才第一次在同一张系统图上对齐。这次对齐把AI、数字孪生从“看得见的演示”变成“用得起的生产”的先决条件。

商业叙事若只停在“平台+AI”,容易失焦。施耐德电气选择用“全价值链行业应用”的展陈逻辑把系统边界画出来:在流程制造(采油与炼化)里,堆栈是“AVEVA 工业软件+EcoStruxure APC 先进过程控制+EcoStruxure Foxboro DCS+EcoStruxure TriconCX 安全仪表系统+ETAP 电气系统数字孪生”,目标是“大装置”的“安稳长满优”;在混合制造里,打法变成“EP&P 一体化能源管理与过程自动化”叠加“模块化运动控制(黄金四件套:Harmony ET5、Altivar 305、Modicon M310M、Lexium18ME)”,配合“Soft dPAC 虚拟PLC”的柔性改造与低成本扩展;在包装与物流场景,则强调“标准化、模块化、数字化”的方法论,EAE 通过软硬解耦加速“易部署、快改造”,而“EMET 机器专家·数字孪生”用于搭建物流系统模型,提前做产线节拍与虚实联动的验证;在水务与环保,EAE 与 AVEVA 组合成“新一代数智水厂”,再由“ATV Predict Plus”承担预测维护,降低运维复杂度与能耗;在垃圾/余热发电,关键词是“少人值守、一键启停、智能寻优”和“ORC 余热发电”,把运维压力、稳定性风险与人力成本同时纳入系统设计;而在公用工程与建筑,清单式的“Smart PIX 智能中压AIS柜、BlokSeT 低压成套、数字母线、TeSys Deca 大电流接触器、微网解决方案、Energy Operation 电力综合运营系统、能源管理咨询”是把“中低压一体化、软硬件一体化”的能源管理能力封装给工程总包与业主。

把这些场景连起来,你会发现“平台—产品—软件—服务—咨询”的五层体系正在替换“单点设备—人海实施”的旧范式。由此带来的是企业经营的可视、可控、可预测和可复制。

一个问题必然出现:如此复杂的系统,谁来组织?过去,工业生态的中心是“渠道”,研发创新“比较中心化、比较集中化”。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熊宜说,“创新场景涉及的专业领域很多,还得额外考虑安全机制、备份机制,这些都不是靠某一家企业能单独完成的,必须经过一个共创的过程。”

这段话把开放生态的“动力学”说清楚了:生态是连续多年的场景化攻坚与滚动式复盘,且参与者既包括算法引擎、硬件模块,也包括系统集成与运维服务。澜兔数界(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啸天从一家初创者的视角强调:他们把跨行业的能力做成通用模型库,覆盖70%—80%的应用,再叠加30%行业特有模块”,用“70/30”的组合去降低复制的边际成本——“我们给自己的定位,第一个是叫技术联合器,第二个叫价值转化器。”在这个生态语境里,EAE就不再是某家厂商的“护城河”,而是成为行业公共能力的“接口层”。

回到工博会现场,最后再读一遍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的观点:“中国凭借广阔的市场规模、完整的产业配套、强韧的供应链体系,以及AI等前沿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已成为全球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深耕中国38年来,施耐德电气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与支持者。在工业领域,我们聚焦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需求,以覆盖全价值链的数智化能力支持工业转型升级,助力‘中国智造’进一步提质增效,与合作伙伴共创高效与可持续的工业未来。”

从外部政策到内部驱动,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协同,整体来看,答案正在变得清晰而简单:软件不只是定义自动化,它正在定义增长。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