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AppsFlyer正式发布《2025移动App广告素材现状报告》。全球广告主在过去一年累计投放24亿美元预算,覆盖1300款应用、110万套素材。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与AI技术的深度渗透,让广告素材从“经验主导的创意实验”转向“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爆款素材仍占据预算高地,但垂直细分的长尾内容正以“蚂蚁雄兵”之势悄然崛起。这场变革的背后,不仅是效率与成本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如何精准打动人心”的终极竞赛。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互联网出海厂商的角色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早期重度游戏的“跟随者”,到混合休闲游戏、短剧、社交应用的“规则制定者”,中国厂商正通过“玩法融合+文化穿透”重塑全球用户的娱乐习惯。TikTok短剧的“15秒叙事革命”、Hungry Studio“魔性挑战”游戏的病毒式传播,无不印证着中国创意的全球化话语权。这种“技术反哺文化,文化定义技术”的循环,正在为全球广告主提供一套全新的方法论。
而在这场变革中,广告主面临的挑战空前复杂:如何在隐私合规限制下重建精准投放能力?如何平衡“爆款通吃”与“长尾实验”的投入?又如何让同一素材在不同平台、文化语境中实现“千人千面”的适配?答案或许藏在AppsFlyer大中华区总经理王玮的洞察中:“素材的核心是打动人心,而科学方法让我们离人心更近。”
AI重构生产链,数据闭环定义爆款逻辑
过去十年,移动广告素材经历了从“文字-图片-视频”的媒介升级,而2025年的质变在于生产关系的重构。头部2%的素材仍占据游戏行业53%、非游戏行业43%的预算,但AI工具的大规模应用正稀释这种集中度,而AppsFlyer的智能标签系统能自动分析素材效果,为优化师提供“爆款元素指南”。这种“人机协同”模式,让长尾素材首次获得与头部内容同台竞技的机会。
所以在AIGC量产上,正定向爆破垂直人群。比如,音乐类艺人素材的崛起极具代表性:尽管预算占比不足10%,但其在社交平台的7日留存率比影视明星高50%。借助AI批量生成“音乐+游戏”的定向素材,广告主可以低成本覆盖细分人群,形成“小爆款矩阵”。
但是也要注意动态平衡“冲动”与“黏性”。因为在一些中度游戏中,“刺激型”素材(如爆炸特效)的安装转化率比“挑战型”素材高30%,但后者7日留存率却是前者的2倍。广告主需根据业务阶段灵活调整策略——拉新期侧重短期转化,成熟期转向留存优化。
闭环效率决定胜负AppsFlyer等工具已实现“投放-分析-反馈”的自动化链路,唯独素材创作依赖人工或第三方AIGC。建立内部AI素材工厂的广告主,测试效率可达层倍的效率。正如某游戏厂商CTO所言:“以前拼创意灵感,现在拼闭环转速。”
“这像从‘手工作坊’进化到‘智能流水线’——爆款仍是皇冠明珠,但AI让每一粒尘埃都可能发光。”
平台基因与文化密码的双重解码
2025年,“同一素材,冰火两重天”成为常态。休闲游戏在抖音依靠“一败涂地”的反转剧情激发用户挑战欲,在Google Ads则需“大获全胜”的正向演示提升转化;中国出海厂商Hungry Studio在欧美主打“物理闯关”的魔性玩法,在东南亚则植入本土神庙元素。这种“平台定制化+文化深加工”策略,背后是广告主对“人性底层逻辑”的精细化运营。
有的社交平台(TikTok、Facebook)侧重情感冲击。例如,社交App用“陌生人破冰失败”的尴尬场景引发共鸣,留存率提升40%;而DSP广告平台(Google Ads、Unity)则强调即时收益。金融类应用突出“30秒到账”,工具类产品演示“一键解决痛点”。再加上广告自身文案的普适情感和本土细节,一些短剧类的广告在欧美市场聚焦“逆袭”“甜宠”等全球通吃主题。
这一切的广告发展下,不得不思考隐私新政下的“再营销艺术”。因为IDFA限制后,70%-80%的iOS用户仍可通过设备层概率归因定位。某电商App通过分析老用户的加购记录,推送“专属折扣”素材,召回率甚至提升了35%。
所以,“广告不再是‘全球化复制’,而是‘在地化重生’——就像咖啡连锁店,核心配方不变,但每个城市的甜度都不同。”
中国出海的范式革命与行业启示
从“产品出海”到“文化范式输出”,中国厂商的十年三级跳正在改写全球广告规则。报告显示,混合休闲游戏通过“消除+策略”玩法融合,在日韩市场DAU增速超300%;TikTok短剧的“15秒悬念结构”被Netflix引入长视频创作;中国社交应用的“弹幕社交”“虚拟礼物”功能成为全球产品标配。这种“技术-文化-商业”的闭环,标志着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定义标准”的新阶段。
混合创新正在打破品类边界。例如,“超休闲+中度付费”“短剧+电商”等跨界组合,通过A/B测试快速验证可行性。某厂商将“俄罗斯方块”玩法植入修仙游戏,欧美用户付费率提升2倍。
2025年的移动广告,本质是一场“人性洞察”与“技术效率”的共谋。AI与数据提供了抵达用户的“最短路径”,但唯有那些理解“失败场景的代入感”“音乐共鸣的情感黏性”“文化符号的集体记忆”的广告主,才能真正跨越理性与感性的鸿沟。对中国厂商而言,全球化不仅是市场扩张,更是一场“定义何为好创意”的话语权争夺。未来的赢家,必是那些既善用数据闭环提效,又能以文化共情破壁的“双栖物种”。正如王玮所言:“最科学的算法,永远以人心为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