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公司
2025-10-21

AI的临界点:从技术神话到现实就绪

时间: 2025-10-21 编辑:

2025年的人工智能,已经从“技术神话”走向“就绪现实”。它不再是单点技术的炫目,而是组织韧性、系统能力...

2025年的人工智能,已经从“技术神话”走向“就绪现实”。它不再是单点技术的炫目,而是组织韧性、系统能力与长期纪律的检验。这是2025年10月中,思科在连续第三份年度《思科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报告(Cisco AI Readiness Index)中给出的一个接近真实生产现场的答案。

10月15日,思科《2025年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报告亚太地区媒体圆桌分享会上,思科亚太、日本及大中华区总裁兼销售高级副总裁 Ben Dawson 开场即指出,这份研究的宗旨是让行业从热潮回到本质——他说:“这也是该报告系列的第三年,它为我们拨开AI领域迷雾,真正让我们看到AI在未来的发展,以及在不同行业能够帮助大家实现什么样真正的价值。” 这不是礼貌性的开场,而是一种方法论的宣示:AI的评估应当回到价值与就绪的同轴坐标系上。

思科亚太、日本及大中华区总裁兼销售高级副总裁 Ben Dawson

Dawson强调了“雄心—执行—投资”之间的脱节:“大家紧迫感以及针对人工智能的雄心壮志并没有转化为真正的执行力,也没有真正化为和人工智能相关的一些投资。” 这句话为今天的AI产业现实定了调。过去两年里,几乎每家企业都在谈AI,但能把AI从“试点”推进到“生产”的企业仍是少数。也正因为此,报告对“价值兑现”的刻画显得格外重要——在他随后的信息点里,给出两条最具指向性的观察:“6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收入因为AI的设施而有所增加,65%的企业说他们的盈利能力也有所提升。” 这说明价值并非不存在,而是被“就绪度差异”选择性地释放出来。

“就绪度”的关键不在单项能力,而在六大支柱的协同:策略、基础设施、数据、治理、人才与文化。它更像一张“组织能力谱”,决定AI从灵感到结果的阻抗有多大。行业进入新周期后,真正难的环节不是“会不会用AI”,而是“能不能以系统方式用AI”。在这个意义上,AI不是新的起点,而是旧结构的终点——它迫使企业重新理解自身系统,重构决策、流程与安全的边界。

AI代理的崛起:商业模式与基础设施的再平衡

今年的一个显著信号,是“AI代理(AI Agents)”被明确纳入企业级议题。思科亚太、日本及大中华区云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业务总经理 Simon Miceli 把这一趋势说得非常直接:研究显示,“有超过84%的人计划使用人工智能代理,而且这也是一项战略性的紧迫任务”,并且“37%的受访者希望他们的AI代理能够在未来一年时间里与团队并肩工作”。 这意味着,AI从“工具”走向“并肩工作者”,从“响应式”走向“主动式”,大量真实的生产任务、客户交互与运营流程,开始被交给能够持续学习与自我优化的“数字行动者”。

但 Miceli 随即给这股热潮踩下了刹车。他明确指出:当交互方式与代理使用发生跃迁时,基础设施如果没有相应演进,就会从根本上限制AI代理的功能与潜力。他在发言中用了一个极具警示性的概念来刻画这一“隐形风险”——“AI基础设施债务”。在他的描述中,这种债务“首先是无形的,存在在一些非常细微的地方”,短期不一定爆雷,但“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发现随着它的积累,会使得创新被拖慢,运营风险增加,从而使得我们AI投资的价值被侵蚀”。最关键的是,“忽视时间越长,要想恢复成本就会越高,这种成本不仅是金钱上,还包括机会成本,以及没有抓住机会所带来的损失。”

思科亚太、日本及大中华区云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业务总经理 Simon Miceli

把这个抽象概念映射到企业侧,就能读懂本次报告所呈现的一组“早期预警”:Miceli指出,安全与治理是“债务”最容易被忽略却最致命的部分——“只有31%的公司为他们的AI部署持续配备加密和监控等基本的措施”;“不到三分之一的企业表示他们完全有能力去应对人工智能特有的风险,例如复杂的数据泄漏,提示注入攻击或者恶意代理的威胁”;并且“只有三分之一公司制定具体的计划来确保他们的代理能够承担具体的任务”。这些话连在一起,几乎构成了当下AI应用的“真实剖面图”:雄心在前,结构在后;部署很快,治理很慢;价值可见,秩序未立。

Miceli并没有把问题仅仅归因于“技术不成熟”。他反复强调,企业要“采取行动来确保AI服务能够全面的落地”,把“就绪度”当作一套可执行的工程学,而非口号;把“AI基础设施债务”当作一套可观测、可处置的风险,尽早识别、尽早修复,避免滚雪球式的系统性代价。这背后的本质是清晰的:当我们谈智能时,其实是在谈秩序;当我们谈创新时,其实是在谈治理。因此可以说,AI代理事实上并不只是“更聪明”的算法,而是“更可信”的系统。

从“领导者”到生态建设者:思科AI战略的现实意义

在这份研究报告里,思科把真正能够穿越“从雄心到价值”全链路的企业定义为“领导者”。Miceli的表述是:“当我们在讨论AI的雄心以及执行力之间的差距时,最重要是要意识到有一个独特的群体,这些人虽然少,但是他们实力很强大,并且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何为卓越,我们将他们称为‘领导者’”,他们“从根本上他关乎非常细致的准备以及严格的执行”。而所谓“领导者”,不是一次性做对AI,而是把“AI就绪”当作一种长期纪律,贯穿战略、流程、安全与文化的日常运营。

他们与大多数企业的差异,首先体现在“严谨的方法论”与“可量化的闭环”。Miceli 指出,“领导者”在开发用例时更加一丝不苟,“确保一开始与业务目标直接切合,会产生清晰可衡量的成果”,这种结构化的流程“可以直接转化为对投资回报更为深入的理解,更快的迭代速度,并最终实现成功AI部署”。紧接着他把“安全”放到更核心的位置——“安全的人工智能是唯一能真正带来可持续价值的人工智能形式”。这实际上把“可信”确立为AI商业化的先决条件:没有可信,便无可持续的价值。

回到思科自身的技术路径,Miceli 在回答关于“思科如何支持企业提升就绪度”的提问时,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基础设施优先”的策略框架。他提到思科正在把创新重点更多聚焦在“基础层面网络层面的创新”,例如“利用高带宽、低延时网络支持AI工作负载,现在已经达到800GB的带宽,未来也会达到1.6TB的带宽”,并强调这能让“我们的GPU技术可以拥有一个更好的基础设施,并且可以打造更好融合的平台,既能够保护基础设施,也能够让AI模型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可以提供一个全站的可见性”。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相当完整的思科AI方法论:安全是前提,网络是骨架,可见性是运营,算力是协同——这是把AI从“功能”升级为“环境”的那条路。

在圆桌的收束段落,主持人给出了一句值得反复回味的提要:要“不断弥合企业的AI基础设施的缺口或者债务,以及这种就绪程度之间的差距,能够真正的将AI投入到企业的用力之中,实现真正的价值”,并明确提出“对于就绪度不够高的企业,应该追随就绪度高的‘领导者’企业”。这既是对报告精神的总结,也是一种行业方法论的提醒:在“快”与“对”的选择里,把“对”先立起来,速度才不至于成为系统风险的加速器。

从这个角度看,思科的AI战略并非在算法层面做“更聪明”的叠加,而是在运行底座上做“更可信”的重构。它把“AI-as-Infrastructure”(把AI变成一种基础设施)的路径走实,把“以AI防御AI”的安全观念前移到设计原点,把跨域可见性与治理能力纳入日常运营。当AI从“项目”变为“制度”,它才能从“红利”变为“复利”。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