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公司
2016-12-20

青云QingCloud 隐形冠军的“养成记”

时间: 2016-12-20 编辑:

“当媒体不再关注我们的时候,或许就是我们成功的时候。”黄允松调侃道,在他看来,当青云QingCloud提...

%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6-12-20-%e4%b8%8b%e5%8d%886-31-44

“当媒体不再关注我们的时候,或许就是我们成功的时候。”黄允松调侃道,在他看来,当青云QingCloud提供的IT资源能够像人们日常生活中用的水和电一样廉价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人关注它的盈利模式是什么了。而这也是他创办青云QingCloud的初衷。

在互联网时代,IT资源开始像水和电一样进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很多行为都会触及到IT资源,比如,在使用手机的时候,或在ATM机取款的时候,再或者上网购物的时候……然而,发生这些行为的同时,你也许已经和青云QingCloud在打交道了,因为它就是IT资源的提供者。

“我们要成为’被透明化’的公司。”青云QingCloud CEO 黄允松认为,当某些领域很热并备受关注的时候,可能它在消耗更多的财富,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破坏别的行业的平衡。

就像云计算,是最近几年的“热词”,很多人会认为它是IT的一个新兴领域,但是在黄允松看来,云计算就是传统IT发展的必然结果,他更愿意将其称为IT 2.0。“青云QingCloud作为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应该为各界提供廉价的IT资源,帮助企业节省成本,进而让它们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顽强的“新型IT模式”

2012年的愚人节,三个年轻人在北京的北五环外租了一间民房,又从中关村买了一些PC机,一家叫青云QingCloud的公司就此诞生了。这三个年轻人分别是黄允松、甘泉和林源,他们试图用一种新型的IT模式颠覆传统IT。

此举并非三人“脑洞大开”,而是为了解决一个他们思考了十年的问题。2003年,Amazon AWS刚刚起步,黄允松回忆,那时的

那时的黄允松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在文件系统级别去做块设备级别开发和功能的提供呢?如今,带着这个问题,黄允松决定开始尝试。尽管先后经历了五次失败,但他还是不放弃尝试,终于有一种模式几近成功。“我们将不同设备上的硬盘做成一个硬盘池进行管理,这样就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黄允松看到了问题的关键,它不是分布式的,如果选择分布式将会带来很高的成本。

以开发成本为例,整个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脑裂”。“所谓的脑裂,是因为宏数据到处都是,一旦发生网络灾难数据就不一致了。”所以,如何平衡开发成本就显得很重要。

当成本的问题解决后,接下来还有更大的“麻烦”。究竟是选择快速上线还是确保没有失误的时候再上线?为此,三个人还大吵了一架,同意快速上线的认为如果做底层技术都不够快,上线之后可能遇到越来越多的麻烦;而反对方认为,不应该有上线的日程表,而是要把产品做到最好再上线。

最终,前者坚持“唯快不破”的思维被否认。“当时我们冷静的思考了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交付给市场一个什么样的产品。”黄允松做了一个测试,结果是两位用户彼此在三层网络上互通。“没有一点安全性可言,客户的数据会有泄漏的风险。”对技术要求严苛的黄允松绝不允许犯这样的错误。

“一旦风险出现后果不堪设想,向客户道歉是其次,重要的是给外界传递出这样一个概念——新型的IT模式输给了传统IT。”所以,青云QingCloud的整个项目上线延迟了三个半月,终于在2013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

降价只为“创新自由”

事实上,青云QingCloud用技术证明了新型的IT模式对传统IT的颠覆。以全虚拟化技术为例,“敏捷”是打向硬件主导的传统IT的第一拳。可以做个有趣的实验,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将硬件的电源拔下,需要恢复多长时间呢?技术大拿们的回答可能是几个小时,但是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虚拟化层面,会被很快的解决。

第二拳就是价格,当虚拟化网络的性能等同于物理网络性能的时候,还会有多少厂商愿意为后者买单?2013年3月26日青云QingCloud发布Bata版本时,就在互联网(qingcloud.com)上直接售卖SDN/NFV服务,而迄今为止在互联网上卖虚拟网络设备的并不多。

“创新的自由一定来源于没有担忧。”黄允松认为,只有足够的廉价才能带来创新的自由。一个现实的比喻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想要在北京发展,当他把兜里仅有的钱交给房东后,那个梦想也被打了折扣。黄允松希望的未来是让IT资源和家里用的水、电一样廉价。

截至到目前,青云QingCloud已经做了第七次资费下调。“每年下调两次资费”是黄允松给市场的承诺,每一次资费下调都让青云QingCloud的用户感到兴奋,也让更多围观者加入这个阵营。

凭什么可以每年做到两次降价?在黄允松看来,这个行业的的头号成本就是人工。而青云QingCloud也自有一套解决人工成本的绝招——智能调度系统,“靠P2P的Robots,也就是点对点的机器人智能调度系统,帮我们做了很多技术方面的工作。”黄允松表示,随着机器的深度学习,未来将解决更多技术问题,它能够省掉不少的人工成本。

青云QingCloud的另外两大成本是硬件和IDC(数据中心),先说硬件,降低其成本的秘诀在于做“超融合”,类似美国的Google和Facebook,原理在于硬件设计加上委托加工;对于IDC成本的降低,青云QingCloud也有很多绝招,比如,和开发商一起盖楼,一方面省去中间商的差价,一方面开发商能够按需定制施工。

“当我们有巨大技术突破的时候,我就决定把这个红利返还给社会。”黄允松表示,廉价来自于技术本身结构的变化,这使得青云QingCloud建设和运维的成本降得很低。

颠覆者到来

不过,尽管廉价是青云QingCloud的终极目标,但并不代表一味的追求“廉价”。黄允松对青云QingCloud的基础设施的稳定性要求100%,他认为就像盖房子先打好地基,必要的投入是不能省的。就像对“上海1区”的投入,规模效应短期看是在增加成本,但是长期看却是降低成本的开始。“上海1区”的建立也被青云视为新的起点,标志着青云向云计算的“第一梯队”迈出坚实的一步。

11月17日,倾注全力投资的青云上海1区即将上线商用,青云也在上海宣布了计费、产品等全方位的升级。上海1区对青云的重要意义只在两个字——“颠覆”,从技术,到基础设施,再到服务,一系列的颠覆也让云计算名副其实的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转型的核心动力。

网络和存储是彰显青云技术实力的两件“利器”,而技术的颠覆也正是从这开始。“没有网络青云什么都做不了,而青云的每一次升级都是先从网络开始。”卢敏的自信来自于,青云是第一家把SDN和IaaS平台结合起来的厂商。“我们在2013年7月12日上线时,用的是SDN 1.0的架构。如今,我们又把SDN 1.0整个架构推翻升级到SDN 2.0。”网络的升级颠覆的是过往的技术,而带给用户的是更好的体验,新一代的网络架构也意味着青云将迎来更多的“超级客户”。

被颠覆的还有存储技术。“您可以注册一个账号试一试,把各家存储跑的I/O数据对比一下,差别会很明显。”卢敏用冠绝全球形容青云的存储实力,“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大规模、更重的应用可以在云平台上灵活自如的进行管理和调度。”

据了解,上海1区与多家主力运营商合作,用多条光纤链路直接连到运营商,同时跟运营商建立动态BGP。“动态BGP和静态BGP相比,在资金投入上不是一个量级的。”卢敏认为,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将做到网络质量自主可控,同事接入的覆盖率最好,延时也是最小。

比如,当网络的一条光纤出现丢包、中断,动态BGP冗余切换速度非常快,不用再去手动调优,完全是自动的。

值得一提的是,大手笔的投入不但不会给青云带来成本的负担,反而因为规模采购、集约化采购使得成本降低。“青云承诺每年两次降价,上海1区的建立也会加大降价的力度。”卢敏表示,技术加规模不断地降低着青云的成本,同时青云把降低成本的空间出让用户,让用户得到更多的实惠。

“未来,青云的用户在部署实例资源时将拥有更多的控制权限。”卢敏解释,上海1区推出的专属宿主机是一种全新的服务,因为用户是有专属需求的,很多用户的重载系统不希望跟别人有任何资源争抢,专属宿主机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抗DDoS攻击服务是另一个特色的服务。“DDoS攻击防护服务是面向用户的,青云上的用户可以自己选择,我们的抗DDoS有接近1T的能力,不但对可防御多种攻击类型,并且能支持各种各样的协议,比如,HTTP、HTTPS、UDP等,可以帮助用户扛住恶意的攻击。”卢敏如是说。

最后,颠覆的服务还包括全新的计费方式。“将来不但可以大幅降低长期资源的使用成本,而且在选择预留实例的合约后,用户可以选择自动或手动与其云上资源进行匹配。”卢敏表示,在6、12、36个月合约签订之后,还提供了一个月的开放期,用户可以随时创建资源,并自动匹配。

撬动云市场的“独角兽”

今天的青云QingCloud正在从一个基础云服务供应商,逐步转型为综合的、多维的企业级IT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而凭实力也正在成长为中国真正的“独角兽”。

这种转变和企业所追求的云的新价值有关系,公有云的服务帮助客户解决了低成本构建IT环境的问题,然而,客户们新的追求在于担心监管,以及安全因素。“混合云”的出现打消了企业在云应用的顾虑,而这个价值市场也被青云所重视。

“旁观者只需要5分钟就可以学会搭建一个基础环境。”青云QingCloud解决方案与架构部总经理沈鸥表示,好的技术可以确保客户在混合的环境里更平滑的使用相关的技术架构资源,而这正是青云所擅长的。

对青云来说,“混合云”并非其新业务,早在两年前青云就有了传统的企业级客户,而面对客户纷繁复杂的需求,青云也梳理出一个新的服务模式——混合云。“当我们把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技术及平台带到这些传统企业的时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需要改变他们原有IT建设的思路。”沈鸥举了简单的例子,以项目制为例,一个项目采购多少台机器,分别满足系统部、应用部、网络部、设备部等等,存在资源的浪费,青云能够帮助他们通过云平台让资源变的扁平化,按需申请、供应和回收。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转变”成为必然。首先是对新技术的接受,上云平台就要学习新的东西;其次是改造原有应用,体现基于云平台的并行扩展机制;最后是保护企业原有设备资源,更为合理有效的利用。

在青云的混合云客户里,绝大多数是从公有云或者私有云需求中转化而来。“我们最初给客户的只是青云的一个产品,不管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但是慢慢的,这个业务的整合越来越大,青云就变成一个咨询、集成的团队,提供相应的服务。”沈鸥表示,青云要了解服务包括哪些应用适合迁移到云端,哪些应用需要在云端做平行扩展,如何实现。因为对公有云、私有云的理解,在任何环境里,青云都有相应的技术团队给企业建议或是帮助他们做设计上的工作。

沈鸥还记得青云的第一个混合云客户是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起初的需求是希望让数据网络访问延迟最小,同时还要控制成本。“显然公有云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把他们的应用备份放在了公有云上。”沈鸥介绍,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内部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他们开始考虑平衡内部平台和外部平台,青云帮助客户不断调试混合云的应用模式,满足了这家公司的需求。

“任何公司规模扩大后,决定哪些业务放在公有云上,哪些放在私有云上,取决于安全、应用负载、团队建设的考量,混合云的需求就孕育而生。”沈鸥表示。

青云发现很多公有云的用户在希望连接私有云的时候,都会遇到问题。他们需要有集成商帮他做双方API的打通服务,希望集成商提供API技术支持,而这也逐渐成为青云的新业务形态。在沈鸥看来,混合云的技术可以让管理和技术实现平滑的对接,进而解决各种问题。而如果两边的体系、管理方法不一样,资源调整可能会被中断、阻隔,这就会让企业付出额外的代价。

对企业来说,混合云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实现IT的错峰运行。比如,在资源不够的时候,申请公有云的资源,本地资源的建设是一个相对小的成本代价;第二个场景是灾备部分,放在公有云上成本是最低的,利用公有云做灾备的考量,不同的场所、不同的区域避免一些灾难发生的概率问题。第三个场景,传统客户一开始对于公有云并不那么信任,慢慢在一定的试用后发现它的稳定性、可靠性非常好,另外,企业可以不去招聘专门做大数据系统维护的人员,这对人力资源又是一种节省。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