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人物
2017-02-21

黄伟:我喜欢简单的东西

时间: 2017-02-21 编辑:

如果说房屋是人类生存的刚需,那么数据中心就是企业面向未来数字化转型的刚需。在一个存在旺盛需求的刚...

如果说房屋是人类生存的刚需,那么数据中心就是企业面向未来数字化转型的刚需。在一个存在旺盛需求的刚需市场,商业判断力往往比商业模式本身更重要。

 

huangwei

黄伟按约定的时间走进会议室,热情爽朗,非常海派地与熟悉的记者寒暄,与第一次见面的人换名片。

美国当地时间2016年11月2日早上09:30分,万国数据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伟和公司高管在美国纽约共同敲响了纳斯达克开盘的钟声,宣布首次公开发行1925万份美国存托股票(“ADSs”),每份ADS代表8股A类普通股,定价为每份10美元。开盘当日以10.41美元收盘,共募资规模约为2.007亿美元(含超额配售部分)。

2016年12月底,平素低调的黄伟,在北京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虽然当天北京的雾霾已经达到了红色警报,但是记者无一缺席,黄伟也似乎并没有受到坏天气的影响,在后面的采访中,知无不言。

 

万国数据源起

 

出身中国最早的信息化公司四通,黄伟算是中国接触信息化领域最早一批既懂技术又具有充分市场敏感度的人——他们几乎见证了中国市场近20年的信息化技术和应用的风起云涌,因此对如何利用技术具有相当的判断力。

黄伟最早服务的对象是金融领域。作为信息化水平和规范程度最高的一个用户群,金融领域的用户比其他行业的用户更早认识到数据对于业务本身的重要性。而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数据安全和容灾备灾也成为金融企业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是,当时在中国国内,做这个领域的人并不多。

911事件,对中国的金融领域来讲绝对是一次“震撼教育”:多家美国的金融保险机构因为数据丢失不能恢复,蒙受了巨大损失。纽约银行(Bank of New York)甚至因为在这次灾难中数据中心全毁,不得不在数月后破产清盘。

或许是基于这个原因,此时的黄伟决定,自己要亲自尝试做一家为用户提供容灾备份的第三方服务外包公司。

2001年,获得资金支持的黄伟成立了万国数据,此时万国数据还不是一家提供数据中心服务的公司,黄伟的理想,是做一家中国的IT服务公司,主要为金融企业提供灾难恢复、IT管理、信息可用性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IT服务商业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在复杂的服务过程中,整合和集成各种资源,规范服务环节,为用户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其中,需要整合的资源不仅要涉及到软件外包、通讯和运营,基础设施的构建和应用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当时在中国,数据中心的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那个时候成立的以数据中心服务为核心业务的公司,实际上是大多数的业务模式是在销售三大运营商的网络服务资源、带宽资源和机柜,所提供的服务也是以互联网接入服务为主的基础设施托管服务,因此这个阶段的数据中心很显然无论是其现实的垄断模式,还是在技术和服务上所投入的关注,都难以适应用户市场对于基础设施日益严苛的要求。

以提供容灾备份服务为业务核心的万国数据,在其后几年的客户服务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当时国内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给业务带来的诸多不便。

“万国数据最早是从做灾难备份开始的,做了很多年以后,我们逐步把业务重点转向基础设施建设,因为我们看到中国IT基础设施,尤其是数据中心本身底层的架构还是比较薄弱,跟现在整个科技的发展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在十年前开始正式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我们希望把自己定位为“面向未来的新一代数据中心运营商”这样一个角色。”回想起当时调整公司业务方向的初衷,黄伟如是说。

从一个轻资产的服务外包模式转型到重资产的数据中心建设,挑战不仅仅是业务方向的变化,更多的是来自商业模式本身的改变。更何况,当时的万国数据无论是在市场占有率、还是商业模式上,都已经获得了非常好的回报:在国内银行业灾难备份外包领域,万国数据当时的市场占有率几乎是100%,银行业灾难备份咨询市场占有率超过90%,金融业灾难数据恢复市场份额占到90%以上。

无论对于哪个决策者来讲,这都不是一个能够轻易决定的变化。

因此最初,万国数据投建数据中心只是为了满足自身为用户提供容灾备灾的业务需求,后来,数据中心作为单独的业务在万国数据的业务版图中逐渐重要起来。直到2007年,在软银中国、光大控股和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公司共同资金的支持下,黄伟主导万国数据将业务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建设第三方企业级数据中心上来,正式涉足这块商机无限的市场。

随后的事实证明,万国数据选择了一个最佳的时间进入了数据中心领域。

 

高性能数据中心的商业先机

 

IT技术的进步总是以一种难以察觉的方式改变着业已形成的规则,当大多数人发现时,改变已经近在眼前。但是总有些人,能够在改变来临前,掌握先机。

进入2010年前后,随着全球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和应用的火速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一种远远超越任何一次的、具有技术革命性的、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增长态势,正在渗透、影响和改变着各个行业。

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得尤其明显:在上一轮技术和商业竞争中始终处在劣势的中国,对于这一次以IT技术为代表的技术浪潮充满了热情,希望凭借此次机会实现全面超越。因此对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各种新技术,都勇于尝试和实践,期望抢占先机。

从阿里巴巴的电商模式,到百度的技术流,再到腾讯的移动应用,中国对互联网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领先了全球其他地区: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智能手机普及率和用户数都远远超过全球任何一个国家,而且由此产生的商业模式的丰富程度也远远超过全球任何一个国家——例如微信,再如支付宝。

中国用户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和应用深度,在催生中国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进而也使得中国的数据中心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阶段:不仅仅是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器数量也迅速增长。而且从需求上说,用户更需要大规模、高功率密度、高性能、保证运行时间、一流市场地位、遵循严格运营标准和运营商中立的高性能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来支撑其前所未有的业务创新;从功能上说,除了以往的计算和数据存储、备份等功能,数据中心也开始承担更多的核心运营支持、信息资源服务等功能——数据中心已经进阶到高性能数据中心。

“从2007到2016年的9年时间里,我们很专注地在全国布局、建设新一代的数据中心。所谓新一代数据中心,不仅仅可以提供底层的数据中心服务,更多的是数据中心运营能力标准上的提升。”一方面继承为行业用户提供IT服务积累的经验,一方面依靠更具有竞争力的数据中心,对于抢占了市场先机的万国数据来说,当下用户对高性能数据中心,以及数据中心运营管理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考量,已经成了其转型后最大的竞争优势。

在9年的时间中,万国数据在全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核心经济枢纽地区运营的8个自建高性能数据中心,为企业级用户提供了高性能企业级数据中心服务。目前万国数据已投入使用的机房面积总计达48,000平方米,还有在建中的6个自建数据中心,总计机房面积达37,000平方米。其中,已经投入使用的高性能数据中心签约率达到了94%,在建的数据中心预签约率达到了35%。

 

与未来相关的纳斯达克相关

 

“中国高性能数据中心还存在十年的成长空间,它的成长具有高预见性、高成长性和高稳定性,”黄伟的信心来自于,“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很快,一线的BAT等企业都在快速成长,大家也相信他们在未来五年还会持续高速成长。在中国IT前端发展那么快的情况下,谁会是它的基础设施提供商中的赢家,这取决于你对这个业务模式的设计是不是合理。”

独立研究机构451 Research的报告印证了黄伟的观点:到2015年为止,美国已经投入使用的数据中心达到340万平方米,而中国只有50.4万平方米,而且其中高性能数据中心的占比只有66%。也就是说,即便是到现在,高性能数据中心依然存在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另有数据显示,在未来,中国高性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15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24亿美元,年度复合增长将达到16.6%。

相比其他的IT领域,16.6%的增长率使得高性能数据中心的市场充满了无限商机,然而有商机就会有更多的竞争。而且从本质上讲,作为一个提供IT基础设施和服务的领域,除了服务模式和经验外,数据中心行业的准入门槛相对并不高。因此无论是关键设备供应商、三大运营商,或者占尽自由优势的地方政府,都会跃跃欲试。因此,虽然抢占了竞争的先机,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万国数据就如同是穿上了红舞鞋的舞者,不能停下扩张的脚步,继续跑马圈地,扩大自己的用户数量,为获得将来持续的竞争优势谋求更多先机。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关键的上升期,因为我们有中国最好的客户,几乎囊括了中国最有前景的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这些客户在未来十年会驱动整个市场至少一半的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在资源供给上的高速配合。”对于黄伟来讲,持续的市场需求供给,就意味着需要建设更多的数据中心。

总所周知,作为重资产行业,高性能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事实上在2007年万国数据决定进军数据中心这一领域时,就曾经获得了一笔千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而此次甘冒被低估的风险在纳斯达克上市,同样也是出于对未来发展储备更多融资的考虑。

“现在去美国上市很有挑战,”黄伟认为,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必须接受估值被打上折扣以及股价的波动,但是与挑战并存的,是美国的投资市场相对稳定,所以对上市公司来讲,融资的环境相对更持续、稳定,“我们牺牲了短期的相对高估值换取了确定性——在美国上市有一个好处,就是随时可以融资,只要业绩好,资金使用方向大家认同,就随时可以融资。”而对于股价的波动,黄伟表示并没有很在意,一方面,他认为新兴公司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另一方面,万国数据在短期内不会再次融资,因此“股价对我来讲,不是很重要”。

如果将持续投建新的数据中心当成黄伟在为万国数据划定势力范围,是开发新用户的基础,是企业业务发展的横轴;那么纵轴就是万国数据正在布局的基于数据中心的增值服务,这也可以看成是对现有用户IT服务价值的深度发掘。

“万国数据未来就是要把原来的IT能力和今天的数据中心平台高度融合起来,整合起来,变成一个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基于数据中心的混合云数据中心服务厂商。”在目前万国数据所服务的近400个企业客户中,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占到七成,金融机构和国内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均分了剩下的三成。黄伟将其分类两类,一类是有能力提供公有云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另一类是对公有云存在现实需求的企业用户,而这两类公司显然可以基于数据中心这一平台,通过混合云的形式,实现对接。

在这一过程中,万国数据在服务层面的优势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不仅帮助公有云提供商发掘高质量的企业用户,而且也可以帮助企业用户灵活地将业务实现云化。“万国数据的数据中心将成为衔接公有云平台和企业之间的角色,开发一些新的工具,将来凭借万国数据本身的IT服务能力,弥补他们双方在IT服务方面的不足,为客户提供混合云架构的咨询服务,集成混合云架构,提供整个一套端到端的服务。”

2016年下半年,在万国数据的服务业务中增加了一项“管理云服务”,并基于此推出了CloudMiXTM企业级混合云数据中心系列产品,其中包括规划中的混合云交换平台CloudExchange、混合云服务平台、灾难备份恢复即服务(DRaaS)和开发测试即服务(DEVaaS)产品。

 

写在最后

 

在IT业界有一种现象,每家公司所表现出来的性格,都带有创始人的风格和个性——例如比尔盖茨与微软、苹果公司与斯蒂夫·乔布斯、甲骨文公司与拉里·埃里森……两者互为表里,难分彼此,互相成全。

万国数据与黄伟也是如此。

目前中国的数据中心市场上,万国数据只做数据中心的开发和运营,纯粹得有些另类。但是这也是黄伟希望的:“万国数据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纯粹做数据中心的运营商,我们的模式比较简单,但是我喜欢比较简单的东西。我坚信把简单的事情做专、做精,它就会有很高的门槛。”

同样纯粹的黄伟是个非常好的采访对象,因为他非常健谈,对于行业某些现象的分析,有时显得有些置身事外。在他的带领下,在15年的时间里,万国数据经历了一次业务方向调整,多次融资,最终登陆纳斯达克。无论是对于他本人,还是对万国数据,都不可谓不成功,但是黄伟自己并没有这样看。在他看来,创办了万国数据,万国数据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工作,“我不想做第二件事了,我就把这件事做到底,就把它做好了。如果有机会能做得更好,我当然就是把行业里面的龙头彻底抓到手,除此之外,没什么特别高大上的理由,至少我没有。”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