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公司
2023-12-28

AI就绪,是技术还是应用?

时间: 2023-12-28 编辑:

2023年之所以被人称为AI元年,很大的一个原因,是随着ChatGPT的火爆,人们意识到,以往限制AI应用的算力...

2023年之所以被人称为AI元年,很大的一个原因,是随着ChatGPT的火爆,人们意识到,以往限制AI应用的算力、算法和数据等IT基础设施,在如今数字化定义的人类社会里,已经以一种社会资源的形式广泛存在,AI应用的技术基础似乎已经具备。然而,AI不能仅仅被用来作为聊天、画图和写论文的2C娱乐工具,其如何真正被用于2B的业务场景,才是决定AI能否借助这一轮的技术发展热潮,成为影响未来整个IT产业的关键。

事实上,任何一项科技技术从实验室到现实应用,都需要一个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技术本身的成熟度,另一方面是用户侧的业务接受度。具体到AI而言,即便AI本身的技术已经到了能够广泛应用的程度,如果来自用户侧的企业还没有达到接受AI应用的条件,从思想意识到应用场景还存在盲点和担忧,那么对于AI是否能够尽快广泛应用于2B领域,本身就将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命题。

2023年11月,思科发布首份《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报告——这份报告是经过对30个市场、8161名私营部门企业和IT领导的双盲试验调查,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执行统计总结,受访者均来自拥有500名或以上员工的企业——该报告的重点,就是在调查企业用户对利用和部署AI的认识、想法和现实条件,从战略、基础设施、数据、人才、治理和文化等六个维度、49个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和考察企业对于AI应用的就绪情况,并根据总体得分,思科将企业就绪程度分成四个层次:领跑者(完全准备就绪)、追赶者(适度准备就绪)、跟随者(有限准备就绪)和落后者(尚未准备就绪)。

“98%的客户都非常关注AI,最主要的驱动力其实是来自于领导层,来自投资者、董事会,最突出的部分是CEO和高管团队:大家都非常关注人工智能会不会让他们未来营收提升,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以及在这一场新的竞争中处在什么位置,大家都很担心在新一轮竞争中掉队——这是非常大的驱动力“。卜宪录,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安全事业部总经理为媒体解读这份《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报告时强调,虽然与国际上其他地域的企业相比较,中国本土企业AI就绪指数大体相当,但中国企业普遍更有危机感,对于AI应用不仅投入了更多关注,而且采取措施的也更加积极。

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安全事业部总经理 卜宪录

《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在策略层面,95%的企业已经制定或者正在制定自己的AI策略,同时有71%的IT主管期望AI能够提高效率和生产力,而从中外对比来看,调查企业中的完全准备就绪者大体相当(中国被调查企业中的完全就绪者占28%,全球的同一占比为29%),但适度准备就绪者的比例,中国企业则要比全球企业的占比要高出十个百分点(中国被调查企业中适度准备就绪和占比为54%,而全球的同一数字为44%)。“关于AI在策略方面的就绪情况,有一点非常有趣:不仅要调研企业是不是制定了清晰的策略,是不是有可执行的标准,同时,也特别关注AI是不是有财务上的支持,有预算支持。因为只有资金的支持,AI才能真正落地,否则都停留在纸面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卜宪录看来,在策略层面,大部分中国本土企业都已经开始行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有82%的企业被认为是“领跑者”或“追赶者”,仅有1%的企业是“落后者”。

而关于“基础设施”的调查,显示的主要是当前企业现有的IT基础设施是否能够平稳过渡到对AI技术的应用。相关数据显示:全球95%的企业都意识到人工智能将增加基础设施工作负载,但在中国,只有40%的企业认为其基础设施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半数以上(52%)的企业认为其现有的IT基础设施在面对新的人工智能挑战时,具有适度或有限的可扩展性。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日益增长的功率和算力需求,近三分之二(67%)的企业将需要更多的数据中心图形处理器(GPUs),以支持当前和未来的人工智能工作负载。思科得到的结论是:网络无法满足人工智能工作负载。

不仅如此,在卜宪录看来,所谓“基础设施”除了网络、GPU、算力等支持AI技术应用的基础能力之外,如何保障AI技术广泛应用的安全问题同样是很重要的一环。“我们回顾一下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就发现:由于开始没有考虑安全的问题,才导致后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形成了众多挑战。那么既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在该轮应用AI技术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从一开始,就要强调Native(原生)的概念:即从一开始,就应该同步进行安全的规划、设计和落地实施,避免重蹈覆辙否则又会重走以前的老路——这一点特别重要。”卜宪录说。

《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报告的第三个维度是“数据”——这应该说是AI应用的灵魂,毕竟AI的价值一方面来源于对已有数据的解析和学习,另一方面来源于对即时数据的高效处理。

“数据的价值,大家是有共识的:真正有价值的并不是数据,而是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便我们从中发现数据背后的含义,并为我们的决策提供支持和洞见——才是更有价值的。”卜宪录介绍说,根据《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报告,虽然数据是人工智能运行的支柱,但它也是企业准备最薄弱的领域,因为与其他支柱相比,“落后者”的数量最多,占比达到了11%。接受调查的企业中,86% 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企业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岛式或碎片化数据。而这对于AI应用而言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因为集成各种来源的数据并使其可用于人工智能应用本身是非常复杂的IT问题,这可能会影响这些AI应用充分发挥能力。

与企业对AI应用的战略规划、基础设施和数据三个维度的AI应用硬指标相比,关于AI人才、AI治理和AI文化的调查,则从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企业是否从思想、体制和管理模式上,准备好将AI作为企业生产力的一部分,从而对其展开有序的使用。

根据《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报告显示,在“人才”和“文化”两个维度上,企业都存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一方面,在人才维度,企业的领导层对AI应用的信心更大,分别有89%和90%的企业领导者表现出高度或中度的接受度;但是与此同时,有17%的中层管理人员对AI技能的接受程度有限或完全不接受,甚至会有超过三分之一(36%)的企业表示员工明确表示不愿意采用或者抵制学习AI技能,其对AI技能的消极态度,显示出一种新时代的数字鸿沟。但是好消息是:从文化上,企业内部对AI应用则有着非常积极的接受度,其中有四分之三(78%)的企业表示,他们正在以“适度到高度的紧迫感迎接人工智能”,被调查对象中,仅有1%表示他们对变革持抵制态度。而人才方面的消极和缺失,最终能否被文化的积极推进所改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AI在应用过程中的真实效果才能得以推动。

最后,关于企业如何针对AI应用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模式和方法,这本身在IT产业内部也是一个非常新的话题,其中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更涉及到更多IT伦理和边界的讨论。如何找到一个既可以应用技术带来的利好,又能彻底解决技术可能带来的失控风险的治理模式,这是一个需要反复验证和校准的过程。《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报告显示:仅有21%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制定了高度全面的人工智能政策。在此过程中,企业必须考虑和管理所有可能在侵蚀信心和信任方面存在风险的因素。而其中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包括数据隐私和数据主权,以及对全球法规的理解和遵守。此外,对于AI技术的治理,企业也必须密切关注数据和算法中存在的偏见、公平和透明度的概念。

“2023年如果是AI元年,那么明年就将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因为2024年将是AI具体落地执行的一年。对很多企业而言,他们要找到AI的应用场景,并把它转化成为生产力,要么提升效率,要么提升营收和市场份额。如果把这看成是一场比赛,那么比赛的关键,就是看谁能够跑得更快、更扎实。”结合《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报告中的六个维度,卜宪录给企业提出了五点建议:立足长远、放眼未来;面向未来构建基础设施;打破数据孤岛;以人为本;及时制定内部政策和协议,确保与行业步伐一致。“当一个新兴的技术出现,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短期大家容易高估它的影响;放在中长期又容易低估它的影响。所以对于企业用户而言,此刻最应该做的,就是要沉下心来,真正找到其价值,并且制定一个适合中长期执行的发展策略,扎扎实实地将其落地执行,这才是企业现在最应该做的事。”

事实上,虽然一项新技术最终是否能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虽然一方面取决于技术的成熟度,另一方面取决于用户的业务接受程度,但是两者之间并非矛盾对立的关系,相反,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彼此促进的关系。而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力量,就来自于技术的提供者——即IT技术和产品的提供商——到底采用怎样的方式,一方面努力提高IT技术和产品的就绪程度;另一方面将IT技术循序渐进地应用于产品,从而有序引导企业用户对新兴IT技术建立更多的信心。

“以AI和安全之间的关系为例,目前思科在安全解决方案中采用AI的模式有三种:AI for Security、Security for AI和Secure AI。”在回答笔者提问时,卜宪录解释说:AI for Security,是指用AI的技术去赋能现在Security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使得它变得更智能化;Security for AI,就是充分利用Security的方案和解决能力保护客户,让他们在使用AI的时候是合规的;Secure AI,是指企业用户在应用AI技术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开发、产品设计、源代码、测试、上线、维护到退出,整个过程都确保有适当的安全控制措施在其中,从而保证启用用户对AI的应用是在一个安全可控的框架下。“现在,思科很多的产品都具有AI的能力,所有的防火墙的标识都有AI Ready的字样——我们就是希望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模式,为各种不同需求的企业用户提供不同的安全可靠的AI能力,从而帮助企业能够从某一个角度入手,尝试AI应用的价值,并逐渐将应用的范畴推广扩大到企业的整个业务体系当中。”卜宪录说。

写在最后

就绪,是一个状态,是一个结果;而为了这个结果,无论是企业还是技术提供者,都还需要付出各自的努力,需要一段属于各自的奋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于彼此而言,也都意味着成长。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