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 2025大中华区科技行业高管交流大会于近日盛大召开, Gartner公布最新研究成果,阐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引领的新一轮技术超级周期,并提出企业可通过三条路径——产品架构升级、客户洞察重塑与执行能力强化——主动构建需求,实现持续增长。
根据Gartner预测,到2025年,15%的科技厂商将实现显著业务增速;超过90%的企业认为GenAI对营收增长贡献突出;而有三分之二的组织警示,若在GenAI领域无所作为,将面临严重负面冲击。超过半数的受访企业预计,GenAI对营收的贡献率将超过25%。
Gartner研究副总裁孙志勇博士表示:“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GenAI在短期内带来的直接增量,更标志着它正在成为企业中长期竞争力的决定性支柱。”他强调,GenAI的普及已不仅限于试点项目,而是企业实现下一阶段增长的核心引擎。
技术超级周期:智能浪潮的历史与未来
Gartner将“技术超级周期”定义为一场由持续创新驱动、在多年内不断释放经济与产业红利的浪潮。从1960年代的数据处理,到1980年代的ERP/CRM,再到2000年后的数字化转型,每一次超级周期都重塑了行业格局。如今,GenAI正引领第四个超级周期,其影响将在未来8年彻底改变组织运作与决策方式。
Gartner前沿技术雷达指出,2024年已被确定为“大模型元年”。未来1至3年,多模态用户接口(文本、图像、音频)将快速成熟;3至6年,通用与垂直大模型商业化进入加速;6至8年后,代理型AI(AI agent)将普及,实现真正的自动化与自主决策。
孙志勇表示:“面对如此深远的变革,企业必须在技术与组织层面两手抓,才能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增长机会。”
“BYOD”行动框架:产品、客户与执行能力三维协同
在这一背景下,Gartner提出“BYOD”(Build Your Own Demand)行动框架,强调企业需要在产品、客户与执行能力三大维度同步协同。
在产品层面,Gartner建议企业从“在现有套件中添加 AI 功能”起步,进而赋能业务单元自主采购成熟工具(BYOAI),再到自建或微调大模型,最终演进至智能代理与多智能体系统。孙志勇指出:“添加AI功能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让智能能力成为产品的原生元素。”与此同时,合成数据技术在保障隐私与合规、跨云集成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助力企业打破数据孤岛。
在客户层面,Gartner数据显示,约74%的IT采购已由业务部门主导。为赢得新一代决策者的信任,企业必须以业务价值和行业经验为核心进行沟通,并通过内部“0号客户”先行试点成果向市场展现落地能力。孙志勇强调:“当你敢在自己身上先行试药,客户才会放心与你一同探索新技术带来的红利。”
在执行能力层面,Gartner认为“ability to execute”是将战略变革转化为实效的关键。企业应与软硬科技合作伙伴共创场景化解决方案,并以敏捷心态迅速投产运行。孙志勇表示:“最好的战略若无法迅速落地,也只会成为空谈。”他进一步指出,借助规模效应持续优化成本与定价,将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价格与服务优势。
新旧超级周期的交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窗口期短暂,稍纵即逝。企业应该主动构建需求(BYOD)、在产品、客户、能力三大维度协同发力,并开放生态与伙伴共创,快速抢占市场红利。面对新的业务群体和技术浪潮,唯有立刻行动,才能在智能超级周期中实现持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