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公司
2025-04-28

从制造到智造:德国MR在中国的深度本地化实践

时间: 2025-04-28 编辑:

在制造业全球化格局不断演变、本地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当下,许多专注于工业核心技术的国际企业正在重新审...

在制造业全球化格局不断演变、本地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当下,许多专注于工业核心技术的国际企业正在重新审视与中国市场的关系。德国MR公司(莱茵豪森集团)正是其中一个缩影。这家专注于电源系统、变压器与滤波技术的德国企业,正逐步将“中国区”从传统的市场角色转变为更具战略意义的增长引擎。

众所周知,MR公司成立于1868年,是一家传承六代的德国家族企业。经历150多年的发展,MR始终稳扎稳打、持续创新。2024年,MR公司全球业绩实现亮眼增长,这其中,中国区业务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力消费市场和电力设备出口大国,中国变压器市场需求占全球近35%至40%,出口量则占全球的40%至45%。由此可见,中国市场在MR全球业务中的战略价值将愈发凸显。

这样一组数据本身就说明了一切:无论从市场空间还是技术落地的成熟度来看,中国已经成为推动集团整体增长的重要引擎。其背后也反映出中国市场在技术应用成熟度和产业链响应速度方面的双重优势:一方面,全球电力市场在疫情之后迎来结构性调整,新能源发展加速成为主旋律。为达成碳中和目标,欧洲正逐步减少核能依赖,转向风能和太阳能,中国新能源新装机量到去年底也和传统火电持平了;另一方面,这股趋势带动了对电力设备的巨大需求,而中国本土制造商凭借高效的生产与交付能力,满足了海外客户对变压器的需求,成为全球客户优先选择。

MR在发电端与变电站相关业务表现亮眼,尤其在特高压与直流输电领域持续领先。据了解,在去年,所有采用有载调压开关的特高压项目中,MR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其ETOS®智能控制系统也已成为国内直流输电项目的标配。

技术创新层面,MR中国区总经理任佳博士表示,2024年MR与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的防爆系统取得了关键进展。这项技术最早亮相于巴黎大会,并在苏州电科院完成高强度测试,模拟爆炸现场以验证安全性。结果显示,该系统可在调压开关发生机械故障时,将潜在火灾隐患有效控制在变压器内部,大幅提升设备可靠性。

与此同时,MR中国在海外市场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比如,MR中国在沙特市场的多个重要项目,也让沙特市场成为MR中国出口业务实现大幅增长的原因之一。

此外,面对增长压力和交付挑战,MR制定了清晰的2025战略重点——提升苏州工厂的产能和产品覆盖率。目标是让该工厂更多地承担开关产品本土化,同时支撑全球交付网络的优化。目前已有约三分之一产品实现苏州本地生产,自4月起还将新增多个原先无法本地产出的型号。

“MR在中国的布局不仅仅是销售扩张,更是在制造、研发与服务等多个层面推动深度本地化,苏州工厂就是其中的典范。”任佳表示,早在多年前,MR就在苏州建立了全资工厂。如今,这里不仅是制造中心,更成为MR在亚太市场的重要枢纽。苏州工厂具备完整的产品制造能力,服务范围涵盖新能源、电力、储能、数据中心等多个行业,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MR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进入中国市场,并持续深耕至今。MR苏州总经理Jens Lipp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苏州工厂自2006年成立以来,逐步实现产品线多样化与制造能力升级,希望能够更快地满足中国本土市场客户交付的需求。

MR苏州总经理Jens Lipp

“为了确保本地生产达到德国标准,苏州工厂从培训机制、质量控制、ERP系统、标准化流程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对标德国总部。” Jens Lipp指出,像VM型开关这样复杂产品由上千个部件组成,MR苏州工厂会派驻关键员工去德国总部接受培训,以让他们对MR技术以及标准化、流程化的生产工艺有深刻且充分的理解,并将这些知识带回给苏州工厂的一线操作人员,从而确保产品质量。此外,Jens Lipp表示,为应对订单需求的持续增长,苏州工厂也会继续从不同的职能和生产角度来补充人才,加速产品交付。

本土化战略不仅限于制造。近年来,MR便着手在中国等多个关键市场推进国际化布局。相比于部分美资企业的“撤退”战略,欧洲企业如MR更重视产业链韧性与文化适配。

人才策略方面,MR中国积极吸引具备海外经验的人才,并推动中德员工交流,鼓励本土员工赴德深造,快速打造具备国际视野的本地专业团队。

市场层面,2024年,MR在品牌建设与客户互动方面持续发力,积极参与行业活动,并通过多元渠道推广专业知识,进一步拓展本地影响力。

这一趋势在2025年仍将持续,MR将通过多样化的品牌活动和公益实践,深化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并为即将到来的百年里程碑蓄力。

全球制造业正处于结构重塑阶段,真正具备灵活应变能力与深度本地化执行力的企业,或许才是这轮产业再分配浪潮中的真正赢家。MR在中国市场的实践,正是一种有力回应。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