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达索系统在中国金融中心上海浦东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一间办公室里启用了一个实验室。这本不该成为头条。但在“3DEXPERIENCE实验室”剪彩仪式背后,达索系统(Dassault Systèmes)事实上正在谋划一件比它表面看上去更雄心勃勃的事情:通过重构工业软件的生态,来重新定义中国这个制造强国在下一阶段的产业样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综观全球竞争态势,很少有大型企业能单打独斗,更多是生态集群之间的竞争。所以,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在中国我们要培养当地生态群,通过孵化和培养壮大相关机制,以此丰富我们在全球的生态网络。”Pascal Daloz,达索系统首席执行官在回答笔者提问时如是说。事实上,这不仅是达索系统在上海设立这间实验室的目的,同时也是在推动达索系统在今年年初提出的生成式经济”(Generative Economy)概念落地实践的一场面对本土工业领域产业形态转型的“中国实验”。
Pascal Daloz
从3D UNIV+RSES到生成式经济
在过去数十年里,工业软件的发展始终绕不过两个命题:一是如何解决工业企业对复杂设计、仿真、制造流程的需求;二是如何与当地产业深度协同,以释放技术潜能。然而无论如何,工业软件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应用与被应用的关系。工业软件关注更多的,依然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模式,来提高用户体验。只是这次,达索系统希望借助工业软件的升级,从根本上改变工业企业未来的产业形态和竞争模式。
今年年初,达索系统推出了第7代解决方案3D UNIV+RSES——这距离2012年达索系统宣布推出的3DEXPERIENCE平台 过了13年的时间——并基于该平台,提出了“生成式经济”(Generative Economy)的概念。
简单来说,所谓的“生成式经济”理解为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和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融合。即工业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不仅需要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数字化体验,同时也要将这种数字化体验和能力,向外拓展到所有相关参与方,从而打造一个创造可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重塑循环生活方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换句话说,作为3DEXPERIENCE平台的又一次技术升级,3D UNIV+RSES是对整个软件行业“只管流程不问结果”逻辑的一次挑战:工业软件已不再是“交付即完”的工具型产品,而是一种平台型基础设施。即工业软件的边界不应仅限于CAD、PDM、PLM这些“封闭型系统”,而应成为一种嵌入企业生产系统的“认知平台”—— 用AI打通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使得工业软件平台从“工具箱”变成“操作系统”,利用AI和虚拟孪生,实现对数据的结构化解析与应用,形成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的新型价值链。进而,重构整个工业产业价值链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群。
这就是达索系统的目标。而且在达索系统看来,这一目标实现的技术基础是3D UNIV+RSES,理论基础是生成式经济的概念,而实践的路径,就是3DEXPERIENCE实验室。
关于这间实验室
达索系统在中国成立的这间实验室,正式名称为“达索系统大中华区3DEXPERIENCE实验室”,既是达索系统在中国二十年深耕的里程碑,也是其第五个全球实验室——其前四个分别位于法国、美国、印度和德国。
“十年前我们就萌发了在全球各地建设创新实验室的想法,如今终于在中国落地,这是一个真正的里程碑。”Pascal Daloz介绍说,3DEXPERIENCE Lab是达索系统于2015年发起的开放创新实验室和初创企业加速器计划,致力于打造一种融合创业、技术、教育与产业协作的开放创新框架。设立10年以来,已发展成为拥有2,350位导师、广泛链接孵化器、加速器、教育、创业、技术等产业伙伴的全球化协同网络。“很多实验室都在讲创新,但区别在于我们已经拥有大量成功案例。”Pascal Daloz提到了DAMAE(皮肤癌早筛)、Xsun(太阳能无人机)等从达索系统全球实验室中孵化出的代表性项目。
作为中国首个3DEXPERIENCE Lab,Pascal Daloz说:“中国不仅是制造强国,更正走在成为创新强国的道路上。”他明确表示,实验室是达索系统“在中国、为中国、和中国一起,让中国创新走向世界”这一长期战略的一部分。而且与其他四个实验室不同,上海实验室的核心任务是规模化:不仅要提供软件与培训,更要以3DEXPERIENCE平台为依托,实现设计、仿真、测试、迭代、复盘的全流程闭环创新。
Pascal Daloz尤其提到在该项目中,达索系统并不以“交付软件”为主要指标,而以“参与企业生命周期”为目标。这一点,从其计划在2025年底成立创投基金中可见端倪:它不仅要孵化企业,还要成为创新生态的资本助推器。
“实验室的‘投资’不是花了多少钱,而是专家投入了多少时间。”达索系统大中华区总裁张鹰强调:大中华区3DEXPERIENCE 实验室将围绕先进制造、新材料、绿色基建、生命科学等关键领域,依托达索系统3DEXPERIENCE平台,联动初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客户,共同构建“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加速机制,推动从理念验证到产业化落地的全过程加速,巩固达索系统在中国及亚太地区的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
很显然,达索系统希望通过“扶上马”的方式,让这些企业在其平台上生长。而该项目在中国的目标是“希望第一年孵化超过1000家企业,未来甚至超过10000家”。
张鹰
为什么是中小企业?
达索系统致力于通过一整套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来改变整个工业行业未来的发展格局。那为什么偏偏要选择以初创企业为切入点,用创新实验室的方式来尝试实践呢?
“目前经济格局确实主要由知名企业所主导。但我们认为这个局势未来是会发生转变的,中小型企业也将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Pascal Daloz强调,中小企业所特有的“初创精神”将是定义未来工业新格局的基础。而所谓的“初创精神”并不意味着从零开始,而是更加强调“轻量化”、“敏捷”和“不设边界的跨域连接”。
在Pascal Daloz看来,之所以打造这样的创新实验室,是从行业特性出发的。“有些行业因为过去的资产比较多,转型的时候负担较重,相对不够轻量化;而初创企业这类更轻量化的主体,对我们而言是很好的切入点。”他举特斯拉的例子说:“25年前我们就判断传统汽车行业会向电气化转型,当时曾与一些领先的车企沟通转型方向,但它们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认为传统汽车行业不可能实现电气化。直到后来我们与特斯拉合作,后续的发展大家也都很清楚了。所以我们认为,优先聚焦那些敏捷度高、轻量化程度高的中小型企业,更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颠覆性转型。”
“目前全球范围内我们已经孵化了25,000家初创企业,85,000个创客。”Pascal Daloz认为,那些处于产业边缘、尚未被锁定路径的小型企业,此刻反而可能在生成式经济中创造最大价值。因为不追求规模化地复制,而是打造平台型赋能结构,使其生态影响力得以自我放大——这不仅是所谓生成式经济的精髓,同时也是构建未来产业样态的目标所在。
Pascal Daloz说:“我们不是单枪匹马,而是整个生态圈去做竞争的匹配。要实现双赢多赢,在助力当地的生态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被反哺和受益。所以,这是在全球化的局面当中保持活力的关键。”
具体到中国市场,Pascal Daloz坦率地分享了业务数据:“我们在中国的Q2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这个增长并非来自单一行业,而是各领域中小企业共同贡献的。”他反复提到中国在电池、生命科学与AI领域具备全球领先优势:“中国在很多行业都处于领先地位,比如电池行业,未来我们认为在生命科学领域也将展现更强实力——在过敏性疾病等研究领域,已经有很多学术医疗方面的论文发表,这也是我们在中国投资实验室的重要原因。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投资,更是互相扶持,相辅相成的过程。”
写在最后
多年来,中国市场对国际工业软件厂商而言,始终是营收贡献者,而非技术定义者。但这种局面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此次实验室启用,达索系统首次设立以人民币计价的创投基金,也标志着其正在用资本机制参与中国本土的创新早期阶段。而这种深度绑定的方式,显然不是出于短期销售动机,而是意图在中国建立一个“本地生态系统”——包含初创企业、高校研究、地方政府以及大型国企客户在内的多边网络。
接受采访的Pascal Daloz强调:达索系统是一个家族企业,“独立性”是我们的DNA。我们会一如既往的致力于在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