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全面走向产业深水区的当下,工业AI如何真正落地,成为制造业最受关注的课题。与互联网行业相比,工业领域对稳定性、可靠性与专业性的要求极高,使得AI在工厂场景中的应用既充满潜力,也面临重重挑战。
在2025年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西门子以“数实融合,新智增长”为主题亮相,发布了多项最新成果,用一系列实际案例和新品展示了工业AI从“真需求”走向“真价值”的落地路径。
近年来,生成式AI在各行业掀起热潮,但工业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并非“有没有AI”,而是“AI能否真正解决痛点”。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肖松博士在工博会期间直言:“工业AI的真正落地,始于对需求场景的精准捕捉,成于将技术、数据与行业机理深度融合。”
这种强调“场景驱动”的思路,正是西门子依托百年工业know-how与深厚行业经验的优势所在。
在展会现场,今年西门子的“钻耀之心2.0”继去年版本升级而来,汇聚了135款来自西门子数字化工业和基础设施集团的产品,覆盖现场层、控制层、操作层、管理层及云端五层架构。
“这些产品不仅展现了西门子在现代制造业全要素环节上的技术底座,也体现出其家族化、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的优势。”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西门子大中华区数字化工业集团总经理王海滨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表示,正因为基于全集成自动化平台,它们能够以体系化的方式支撑客户实现从单机到企业级的数字化转型,“钻耀之心2.0”也因此成为本届展台的核心亮点之一。
真洞察:工业智能体落地的三重挑战
今年被称为“智能体元年”。为了更清晰地洞察工业智能体在中国市场的应用现状,西门子携手至顶智库发布了《2025工业智能体趋势展望报告》。调研显示,超过八成企业认可AI智能体对生产效率和运营成本的价值,但真正大规模落地的比例并不高:43%的企业尚未部署工业智能体,仅有8%实现了多场景应用。
当谈到AI应用时,王海滨首先区分了“广义AI”和“狭义AI”。他认为,从计算机执行人脑思维过程的角度看,AI并不新鲜;而能够像人脑一样进行图像识别、模式发现并不断优化迭代,才是更高阶的“智能体”。“真正的关键在于自优化能力,而这也是当前AI智能体的突破方向。”
然而,工业AI要落地远非易事。王海滨总结了几个核心难点:首先是,数据获取。工业现场需要高质量、多样化的数据,过去依赖经验的隐性知识如何转化为数字化数据,是第一道门槛;其次是数据治理。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含义,并实现结构化和存储,这对制造企业是全新的挑战;最后是跨学科能力。工业AI既需要对行业工艺有深刻理解,又要懂数据科学和IT知识,这使得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难度倍增。
针对这些痛点,西门子提出了系统化的解法。首先,在安全可靠性方面,西门子将行业知识沉淀为规范与工艺模型,内嵌进智能体决策逻辑,并通过数字孪生进行虚拟测试,确保其在物理世界的稳定运行。其次,在降低使用门槛方面,Industrial Copilot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让工程师无需编程技能即可完成复杂任务,减少了对稀缺专业人才的依赖。最后,在生态层面,西门子借助Xcelerator开放式数字商业平台,已在中国链接53万用户,吸纳300多个合作伙伴,其中超过六成为AI相关企业,构建了开放共赢的创新网络。
真价值:Industrial Copilot的中国首试点
如果说报告揭示了企业的真实困境,那么中科摩通的案例则展示了工业AI的可量化价值。在工博会现场,西门子携手中科摩通推出的新一代新能源汽车EMB智能装配设备成为焦点。这是西门子生成式工业AI助手Industrial Copilot在中国的首次试点。
在该设备的调试中,Copilot帮助工程师自动生成程序、验证准确性,大幅减少了重复性工作。结合西门子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和机器人库,结果显示:程序开发时间缩短30%,产线调试周期减少30%,人工和物料损耗降低10%。
对于中科摩通这样一家以AI为创新引擎的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来说,这一案例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对未来数字化智能工厂建设模式的探索。
毕竟从市场的趋势来看,虽然企业希望通过设备升级提升生产效率,但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只关注采购成本,而是看重全价值链的效率与服务质量。
为此,西门子提出了“六个一次正确”: 一次设计正确(借助MCD工具在设计阶段完成仿真、验证);一次选型正确(优化元器件选择);一次调试正确(Industrial Copilot提高编程效率);一次制造正确(提升装配一致性与效率);一次服务正确(通过更快的服务网络实现“半日达”); 一次低碳正确(利用能碳管理平台减少资源消耗)。
“‘一次正确’不是绝对的不犯错,而是把试错放在虚拟仿真环境中,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王海滨看来,尽管制造业存在内卷,但当企业从设计、供应链到服务环节全面审视成本和效率时,依旧能够找到大量突破口。这不仅是西门子与客户合作的方向,也是推动中国制造升级的机会所在。
真基石:全栈解决方案与新品矩阵
工业AI的落地需要坚实的技术底座。西门子在本届工博会上推出了十余款新品,覆盖自动化、过程控制、IoT连接和智能配电等领域。它们共同构成了从数据采集、传输到应用的全链路支撑,为工业AI提供“语料”和运行环境。
例如,全新基本型分布式I/O系统SIMATIC ET 200BL无需复杂配置即可快速部署,降低了工程实施成本;SMART LINE PLUS人机界面扩展第三方设备兼容性和本地数据记录功能,帮助客户缩短组态时间并优化生产;SIMOTICS E直流伺服超低压机电一体化解决方案则在智能仓储和轨道交通等高动态场景中显著提升可靠性。
此外,针对中国市场,西门子特别推出了FMT020新一代电磁流量变送器,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并具备增强诊断功能;BFC百数达3.0工业IoT连接软件则强化了OT与IT的融合,支持全链路安全传输和灵活分析;而5S COM智能终端配电新品则通过智能检测、无线通信和远程控制,实现配电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这一系列新品的共性在于既延续了西门子在可靠性上的传统优势,又针对中国客户的成本敏感度和使用场景进行了本地化优化。“这些新品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西门子统一产品家族的一部分,体现了体系性和互操作性。”
在服务层面,西门子同样在探索新一轮的转型方向。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客户服务部总经理王涛透露,工业服务正沿着三条主线加速演进:首先是从工业互联网走向云服务。西门子在工博会现场推出了SIMICAS智诊宝 SaaS版,这种模式虽然在工业领域尚需培育,但凭借“即开即用、无需专门硬件和运维”的优势,未来有望取代大量本地化部署,并通过规模效应大幅降低成本。
其次是,工业物联网的深化。随着交换机、PLC、触摸屏等设备全面联网,西门子发布的BFC百数达3.0软件专注于数控场景的高精度数据连接,帮助企业在复杂环境下实现稳定互联。
最后是,工业AI的渗透。例如,预测性维护等方向在AI加持下将更具可行性,尽管工业应用的复杂度远超通用AI,但其潜在的客户价值与社会效益同样巨大。
写在最后
从“钻耀之心2.0”的体系展示,到中科摩通案例的落地验证,再到面向中国市场的新品发布与服务创新,西门子试图回答工业AI最核心的三个问题:真需求在哪里、真价值如何体现、真落地如何实现。
正如肖松博士在发布会上所强调的,工业AI的真正落地,始于对需求场景的精准捕捉,成于将技术、数据与行业机理深度融合。对于正在经历转型的中国制造业而言,这不仅是一个新技术的命题,更是一次产业结构升级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