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科技
2025-11-04

建筑也要有PLM:达索系统与中南建院的中国路线

时间: 2025-11-04 编辑:

一年前,达索系统和中南建筑设计院在武汉把合资公司“中达数字技术(湖北)有限公司”注册落地的时候,行...

一年前,达索系统和中南建筑设计院在武汉把合资公司“中达数字技术(湖北)有限公司”注册落地的时候,行业其实还不知道他们的野心有多大。到2025年10月30日,还是在武汉,中达数字技术(湖北)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ZDPLM 1.0版本产品。“今天的这个行业峰会也是自去年我们成立合资公司以来的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业峰会。我们的战略与中国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大框架是高度一致的,我们希望通过达索系统所提供的数字化科技手段,助力中国的企业实现可持续创新。” Samson KHAOU(许善淞),达索系统全球执行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如是说。这也意味着,过去十几年由BIM主导建筑行业数字化的局面,又来了PLM。

达索系统全球执行副总裁,亚太区总裁    Samson KHAOU(许善淞)

为什么是PLM?

众所周知,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的起点实际上来自对工业领域CAD应用的延展,即借助工业建模的理论,将建筑当成一组构建来描述,并赋予模型一定的数据管理能力。在信息化时代,BIM的出现在2002年前后被整个行业广泛接受并采用。

但随着整个社会数字化程度的提高,传统BIM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就开始显得不再适应建筑行业的需求了:虽然BIM 改变了建筑的视觉语言,让图纸变成立体、让构件带上了属性;但BIM的价值更多停留在“看得见”的层面——模型的可视、算量的自动、碰撞的检测等,但建筑行业需要数字化工具进一步的需求,BIM始终没有办法响应。如:谁改了模型?这一改动影响了哪些工序?谁批准的?施工现场用的版本是不是最新?竣工后资产台账从哪来?后续运维数据从何而来?而这,恰恰是PLM擅长的能力。

事实上,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建筑业并没有形成统一意义上的PLM市场,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过类似关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尝试。总结起来,大约存在三条并行的产品技术路线:一是以传统PLM平台向AEC延伸的“PLM传统厂商路线”;二是以以BIM/CDE为核心向项目全生命周期扩展的“建筑原生路线”;三是把PLM、BIM和资产运维系统组合起来的工程资产路线。三条路线的目标基本都保持一致,都希望能够以同一份模型和数据,覆盖规划、设计、施工、交付和运维的全生命周期。

但是,由于建筑行业本身业务逻辑的特殊性,三种解决方案都显得差强人意:由于建筑项目与制造业在业务形态上存在根本的不同,因此PLM传统厂商的解决方案要想适用于建筑行业,就要面对工程的临时性、参与方多源、数据入口杂、标准又是地方化的现实问题;建筑原生路线当然更符合建筑行业的需求,但是BIM+CDE的架构就导致其管理粒度始终停在“文件”和“项目”上,一旦项目交付完,CDE就变成资料库,没有办法为后期的修改和运维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工程资产路线虽然看似覆盖得最全面,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最大:BIM的几何、构造,与PLM的版本、变更和运维系统的资产编码、维修工单之间,很容易因为缺乏统一的接口,而变成三层的数据孤岛。

很显然,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是能够通过单纯的软件升级或者技术迭代就能轻易解决的,因此对于建筑行业而言,他们需要从基本业务模式到软件架构开始,构建一个、真正属于本行业的、可以完全覆盖全部业务环节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当前,传统的建筑设计和管理模式当中,在应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时候,最大的痛点有三个:一个是沟通的效率比较差。因为传统模式下,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的参与方比较多,沟通的渠道也比较分散。容易出现信息的丢失、延误或者误解;第二个是协同作业比较困难。传统项目交付系统,比如说像参与方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工作协同难度大;第三个问题,是我们的构建产品化率低,现场制作就会使得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精度不高。”中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曙海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而这也可以看成是这家来自建筑行业内部的领头企业,下决心与达索系统合作建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PLM系统的最根本原因。

 中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裁  胡曙海

ZD PLM的建筑行业特征

如果要用来自工业领域的PLM概念来解决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问题,那首先就要清楚两者在业务形态上存在的巨大差异。

制造业通常是单一企业主导、面向批量市场研发一个可复制的产品,供应链围绕这家企业的节奏滚动,从研发到量产、服务是一条可复用的闭环;而建筑业则是为一个特定地点和业主做一次性工程,项目往往由设计院、施工方、监理、业主等多主体临时组合完成,所有的业务环节都针对不同主体,且在整个过程中,还要穿插审图、造价、规范和本地政务等各种要求。因此建筑领域的PLM必须在数据融合和角色分权的基础上,实现对包括勘察、设计、施工、运维、资产和城运等各个业务节点的覆盖,将重心自然从工业领域所强调的“产品结构”变成了建筑行业所需要的“项目协同+生命周期可追溯”。

“中达数字成立有一年了。在这一年当中,我们重点打造ZDPLM1.0产品。今天上午我们已经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ZDPLM1.0产品。主要的能力就是能够实现贯穿工程的勘察、设计、深化、施工到运维的全过程。它适用的专业包含了常规的原土、建筑、结构、机电,还有施工等全产业内的相关专业。”张慎,中达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在采访中强调,此次发布的ZDPLM 1.0不仅适配住建部关于智能建造的相关要求,能够实现数字勘察、数字设计、智能加工、智能建造和智慧运维,而且在该PLM平台中还融入了“来自于高端制造业的MBD技术”,因此可以“用基于模型的定义取代传统的二维表达,从而实现一模到底,无图建造。”

中达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慎

Rémi DORNIER(邓为民),达索系统建筑、工程与施工行业副总裁在回答笔者提问时谈到,此次发布的ZDPLM 1.0 解决方案,“充分利用了3DEXPERIENCE 平台相关的应用功能和达索系统品牌组合中的全部核心应用:例如 CATIA 用于三维建模,SIMULIA 用于仿真分析,而 DELMIA 则可用于施工现场的模拟与优化等。并且我们目前正在将这些应用逐步本地化,以符合中国的行业标准与法规要求。我们总体的理念是确保‘建筑行业的3D虚拟世界’能够一步步在中国落地。”而作为合作的另外一方,胡曙海则强调:“ZDPLM 系统是我们中达数字在中南建院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以达索系统3DEXPERIENCE 平台为底层框架来开发的一套适用于中国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一个管理平台。中南建院原来的研究成果已经全部注入到中达PLM产品当中。”

达索系统建筑、工程与施工行业副总裁 Rémi DORNIER(邓为民)

这就让ZDPLM的知识图谱和系统架构变得清晰起来了。我们可以将其想象成一个三层的叠栈:底层是达索系统的 3DEXPERIENCE 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模型、版本控制和流程引擎;中层是由中达开发的行业包组成,嵌入了中国建筑特有的逻辑:审图、造价、报建、规范校核、国产化接口;上层则是面向设计院、施工总包、业主的角色应用。

此时,就会有一个在IT系统进阶过程中最经常出现的问题:建筑行业过去十几年旧有的BIM资产如何融入到一个全新的ZDPLM平台上去?因为从中国建筑市场的现状、存量BIM资源以及政府和业主对IFC/主流BIM兼容性要求来看,如果两者不能实现紧密的关联,那么这不仅涉及到保护建筑企业原有IT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其很有可能会成为决定ZDPLM能否真正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ZDPLM 虽然是在达索系统的这个平台上开发,但是我们对于外部的技术,我们一直也是开放、合作的模式。因此我们会采取这种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和轻量化大型模型的落地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张慎解答了笔者的疑问:“中达数字核心主要是通自主可控ZDPLM平台来实现与外部的包括BIM和IOT、AI之类的这种算法的深度集成,我们会提供一些标准化的接口以及开放化的服务,来帮助包括我们核心客户在内的客户,打造一个可靠、可落地的BIM解决方案。中达数字目前主要服务的重点客户是工程总包和设计施工一体化的这种项目。我们重要突破的,就是希望能够改变当今这个建筑行业所面临的生产的碎片化、数据的孤岛、协作的低效和决策滞后的挑战。通过我们ZDPLM平台来打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流程,用数字化来提升我们的设计效率,实现施工安全以及运维的智能化升级,来助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至此,ZDPLM在理论和软件架构上实现了完整的闭环,并为整个建筑行业的企业用户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从BIM向PLM跃迁的技术和产品路径:通过ZDPLM,建筑企业的碎片化模型将得到全流程的数据管理,并且将为建筑项目的所有参与方构建一个全新的关系——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数字平台下应用同样的一组数字逻辑,讲同样的一种语言。

“我们最近的试点项目:随州中医院创新中心项目,利用ZDPLM平台的能力,与传统建造相比,数据的复用率提高了95%以上,设计的差错率降低了90%以上,有效地解决了我们建筑业长期存在的数字孤岛和管理碎片化的这个难题,大幅地提高了我们项目的质量、品质和整体效益。同时,我们现在正在和国内的一些大型的工程公司进行合作,开展面向新型工业化和模块化建造这种工业化建筑方向的一些工作,未来可期。”张慎说。

写在最后

就在ZDPLM发布的同时,达索系统还携手中南建院、中达数字及多家生态伙伴,宣布共同发起“达索系统中国基础设施行业人工智能(AI)联盟”。“基础设施行业正处在数智化跃迁的临界点,AI与虚拟孪生的结合,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扎根中国二十年,达索系统见证了中国在基础设施数字化方面的飞跃式发展。中达数字的成立和ZDPLM 1.0版本的发布,是我们深化本地化布局、推动产业融合创新的又一里程碑。未来,我们将继续拓展本地化生态,携手“达索系统中国基础设施行业人工智能(AI)联盟”,共建面向全球的数字基建新范式,助力形成更加智能、协同、绿色的产业新生态。”达索系统大中华区总裁张鹰在新闻稿中如是说。

事实上,正是由于有了ZDPLM这样一个能够覆盖全局的数字化平台,AI才能够被当成“动力源”而不只是“一个新功能”。可以理解为:先有PLM,后有AI;先有可追溯的数据,后有智能化的建议。因此在ZDPLM的构想中,AI不是一个识图的小工具,而是一个能够读懂建筑数据,并在整个业务环节中应用这些数据的“助手”。换句话说,没有PLM,建筑AI最多就是“看图说话”;有了PLM,AI才能“看图说进度、说成本、说风险”。

一年的时间,ZDPLM从武汉出发,让建筑业第一次用“生命周期”的视角思考设计与建造。这也许会成为一个行业数字化逻辑的一个起点:从项目走向了产品,从文件走向了数据,从孤岛走向了生态。未来皆是可能。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