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观察
2016-05-04

国产CAD又推“自主品牌”

时间: 2016-05-04 编辑:

 除了中国制造的工业化产品遍布全球,实际上中国目前在互联网领域、通讯领域,甚至IT基础技术方面,都...

无标题2

 除了中国制造的工业化产品遍布全球,实际上中国目前在互联网领域、通讯领域,甚至IT基础技术方面,都有某些层面的突破,BAT、华为,在很多层面已经在国际产业当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只有软件领域,鲜见有成效的突破。不仅金蝶、用友这类的上市公司难以形成一定的用户规模,获得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更多的软件公司,都是在苦苦支撑,一方面期盼国家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环境经营窘境;另一方面也在强调软件国产化的“安全性”问题,期待通过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人为改变市场规律。

2016年4月28日,笔者参加了上海湃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举办的新品媒体发布会。 在工业软件领域工作过多年,对湃睿科技略知一二。要想了解湃睿科技,得先知道PTC。

美国参数技术公司(业界称为PTC公司)成立于1985年,公司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88 年,PTC发布了基于参数建模得Pro/ENGINEER, 2007年,收购CoCreate,从而将直接建模技术带入到工程设计领域。而湃睿科技,曾经是(现在也是)PTC在亚太地区战略合作伙伴(最高级别铂金级),在PTC亚太区合作伙伴业绩排名第一;同时,湃睿科技还与CAE厂商ANSYS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此次湃睿科技推出的新产品,就是“全新的基于直觉式建模的参数化三维建模软件——Pidex 2016”。

湃睿总经理高国军博士在发布会现场演讲当中谈到:“Pidex是湃睿公司自主品牌最新产品。基于ANSYS SpaceClaim核心3D设计平台技术,采用直接建模与参数化相结合,直接建模为基础,辅以参数化建模的技术。”他认为,Pidex不同于传统的基于特征的参数化CAD系统,由于采用了基于几何的直觉式设计平台,因此针对的用户对象就不仅仅是专业的设计师,甚至其他非专业人员,和能通过采用这款软件,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三维模型。

事实上在此之前,国内同一领域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自主品牌”:中望2010年斥资千万美金收购美国三维CAD/CAM设计公司VX;更早的,艾克斯特在2008年收购Think 3。这些收购回来的“自主品牌”,结果都并没有获得更好的市场反馈。

与Autodesk缠斗日久的中望,目前的主要盈利工具依然是最早的二维CAD产品,而且随着Autodesk全线产品改为租用方式,以及“就使用欧特克知识产权道歉”新闻的发生,即便是在二维CAD市场,其地位也岌岌可危;艾克斯特则在收购Think 3完成后,失败在后期的机构和人员整合阶段,因为太意气用事,以及操之过急,导致最终失败。这次失败使得艾克斯特一蹶不振,几乎退出了市场和媒体的关注范围。

相对前车之鉴,Pidex的“自主品牌”更像是对通用CAD平台的一种租用。笔者无意讨论这种根植于合作伙伴核心技术平台的“自主品牌”,到底含金量如何。只是在目前,工业软件技术已经出现瓶颈迹象、且市场一片红海的前提下,一个成熟的商业机构,如何要推出这样一个产品,笔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没有那么容易猜想。

工业软件经历了技术高速发展,也遗留了相当多的问题——数字孤岛就是其中一个——虽然有相当多的系统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会讲,这都是多年前的事儿啦,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各个门类的工业软件在各自的技术领域发展得越深,彼此之间的沟壑也就越深。虽然彼此之间已经能够实现通过接口实现数据的传递,但是根深蒂固的软件架构问题、数据处理方式问题等,都在影响最终用户对工业软件使用的舒适度和集成度。

从这个角度讲,工业软件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因此对于软件厂商来讲,势必也会将技术发展的速度适当慢下来,用更大的精力来处理系统融合的问题,也就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基于软件本身的服务。

相信湃睿科技此次推出新产品的初衷也是如此:作为工业软件系统服务商和集成商,在向用户提供包括设计软件(代理PTC产品)、分析软件(代理ANSYS的产品)和加工制造软件(高国军称将不日发布)的基础上,如何将各个部分有机整合起来,不仅是用户的需求,更是湃睿科技常常面对的问题。

当然,应用与Pidex功能接近的PTC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毕竟是代理商,如果每次都采用PTC的产品来整合各个不同门类的工业软件,不仅容易被原厂商套牢,而且所投入的成本将直接侵蚀掉公司的利润,得不偿失。因此构建一个自己能够掌握在手的整合工具,对于现阶段的湃睿科技是一种现实的必要,更是一种摆脱原厂束缚,平衡各方关系的方式。

相信这就是Pidex这一同质化产品能够得以问世的最根本原因。

事实上,软件国产化本身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从商业角度讲,中国国产工业软件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否“国产化”,在当下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软件本身的销售已经利润非常单薄,即便是一些国际大厂商,都已经将盈利的重点放在提供实施、运维和升级服务上来了。毕竟软件是要用在企业当中,企业的业务是千变万化的,市场化的通用产品如何符合每个用户的需求,这本身对于国内的系统集成商和服务商就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一个为用户提供服务而非软件产品的机会。打个比方:在软件已经便宜到白菜价的时候,就不要再重新种白菜了,还是想想办法,如何把白菜做成不同口味的菜肴,来满足不同的食客吧。

现在更多从“信息安全”角度,呼吁应该从国家角度规范国内企业对国外工业软件使用的,多是国产软件厂商的从业者。应该说,如果对软件架构与企业业务稍有了解,就应该知道:信息安全首先是全局部署,企业应该从最初的IT基础架构开始,到人员培训、保密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全面来保证数据的安全,况且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因为使用了某个国外工业软件就导致数据被窃的案例。这种说法听起来有道理,实际上长期来看,这种“政策红利”对国产软件的过度保护,只会让国产软件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停滞,弊大于利。

国产软件如果突破,是整个业界已经讨论了多年的话题——虽然至今没有一个被证明成功的案例,笔者认为:如果国产软件的从业者,能够真正俯身关心用户,而不是总在仰头期望政府部分的政策或者资金扶持,办法会比困难多。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