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商业
2020-08-27

对不起,价格“骚”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时间: 2020-08-27 编辑:

捷豹在国内的待遇不是很好,总会被冠以一些残疾动物的绰号。 近日又网传7月在上海买捷豹I-PACE 5.1折...

捷豹在国内的待遇不是很好,总会被冠以一些残疾动物的绰号。

近日又网传7月在上海买捷豹I-PACE 5.1折起,原价63.08万~69.98万元,钜惠仅32.17万~35.69万元。有大站讹传是“官宣”,我们核实了并不是。不过类似终端钜惠的小道消息,也并非首次,而每一次打折,捷豹在舆论口的残疾程度就更加重一点。

网暴不可取——虽然I-Pace的销量确实也不太能打。上市两年多,全球累计销售三万辆上下。今年以来受到疫情影响更令人捉急,一、二季度共合计交付5436台。和世界电动车头部存在次元差距。

降价不只发生在国内。据外媒INSIDEEVs报道,近期美国多个州的经销商也给出了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万元)以上的巨幅优惠,原价7万多美元(约合人民币49万元)的I-Pace,只要5万多刀(约合人民币34.9万元)就能提走。

跨市场的大折扣一定程度上反映出,I-Pace的销量表现不只是受限于国内市场的某些特定因素,比如更丰富的高端选择,或者更不耐受的观众缘等等,更可能源自产品本身的定价策略问题。目标价格就是太高了,裆扯断了也够不到。

这时候官降是不可能官降的,即便是终端的自发调节,也已经被视作品牌上的无力,盖戳打折简直是彻底不要面子。对于豪华品牌来说,丧失尊严是不亚于丧失业绩的暴击,区别是一个长痛一个短痛。现状是市面上不少品牌都选择“以价换量”的方式,在长短痛的交替中刺激地前行。

那么为什么不在最初定价的时候就再现实一些呢?规避必须降价的尴尬之余,或许还会有buff效果。

一个一体两面的例子是路虎卫士。这款车在国内的预售价是79万~99万元,我们原本认为,相对于它想打的细分市场,这是谦虚甚至偏低的价格。但是市场对这款产品非常上头,似乎还正在通过供需关系自我调节到合适的位置。目前且没有销量数据,可依照终端的反馈来看,据说是加价既定。

在这个路线上更著名的例子是雷克萨斯,那些加价五位数还算是倾情优惠的真实案例,不胜枚举。封神的就不再讨论了,信仰的已经归了信仰。

我们还是看回留在地上的I-Pace。

有朋友会从销量不济倒推回产品不行,这样的自洽就有些不讲道理。从产品而言,I-Pace是传统车企阵营中,除了保时捷Taycan(这另算一个档次),做得最像样的电动车,和其他豪华品牌推出的平庸之作是有天壤之别的。

事实上,它大概是现代汽车历史上美誉度最高的量产车型之一。2018年初上市那一年大概获得了62个业界奖项,几乎是无死角好评。即便尽可能撇去其中充值出来的泡沫奖(潜规则是世界通行的),它仍旧兼得2019年度欧洲最佳汽车、2019年度世界最佳汽车。好比奥斯卡再水,最佳影片还是能碾压高票房的屎尿屁爆款。

这一点,销量也不能曲解。从2016年洛杉矶车展首秀,到2018年正式上市,I-Pace甚至被视作“特斯拉杀手”。并且在一开始也呈现出杀手的潜力。

当然被反杀也是真的。到了2019年,没有人再怀疑特斯拉在电动车领域的地位,它就是标杆本杆。尤其是Model 3,2019年全年售出超过30万辆;同年,I-Pace售出近1.8万辆。当然这两者没有可比性;有对比性可言的Model Y彼时尚未交付。而再高半个头的Model X,去年销售近3.95万辆,翻了一倍。

理论上,定价策略首先是围绕目标人群和最大竞品展开的,前者决定概念,后者确认区间。I-Pace的定价很显然是在3和X之间的大空档里找了一个坑,码准那些觉得X贵又嫌3太塑料的半高端电动消费人群。野心和空间都很大。

在数据党看来,I-Pace这个坑就蹲得不是很合适。如果我们对比Model Y,以最直观的数据来说,续航上(取WLTP标准),Model Y高性能版续航为480km,I-Pace为470km;性能上,Model Y高性能版百公里加速3.7秒,最高时速241km,I-Pace为4.8秒和200km。

而这个版本的Mode Y官网上的预估价格是53.5万元,其中没有算上特斯拉祖传的FSD自动驾驶套装(目前售价6.4万元)。所以只以电动车对电动车、中型SUV对中型SUV来说,两者差价在十万以上,还不排除以后马斯克随时即兴的动态定价。

仅以眼下十万差价来说,I-Pace包含了更精细的做工,更真实的牛皮,更OG(指元老级、教父级的水平)的豪华装修,象征殷实的经典豪华车关门声,以及充满玄学的豪华品牌价值。而在第一批种草消费者之后有些青黄不接,也说明了这些附加值发挥有限。

如果我们把玄学的部分去掉,I-Pace的定价甚至可以放到40万区间,好比这样:严重减配还八百年订不到的入门版设置在38万元上下;亮点俱全真正能打的主销款在45万元上下;点缀以非必要豪华装饰的签名版/纪念版跳开到50万元出头。

一方面,和它差不多尺寸的主流汽油车,大抵在这个价格区间;

另一方面,和它主流参数相差无几的国货之光蔚来ES6(类型更对标的可能是EC6,但它的数据应该更晃眼),大抵就是这么个套路:性能版百公里加速4.7秒,最高时速200km——和I-Pace几乎一致——选装84kWh电池的续航510km,售价44.8万元,选装70kWh电池续航430km,售价39.8万元。今年一、二季度,ES6合计交付约1.18万台了——这还是靠中国单一市场所取得的成绩。

那么下一个灵魂拷问是,如果价格真的落在40万区间,销量就可以上去吗?好比你当舔狗,女神就会理你吗?以卡老师多年当女神的经验,多半还是会把你当工具人的。至少在中国市场,这个区间还在国产Model 3的对标范围,这恐怕不只是捷豹,传统豪华品牌未必招架得住。以特斯拉为锚点,电动车领域正在形成自己的参数化定价规则,它试图脱离燃油车领域里固化的豪华品牌阶层,创立自己的秩序。

在它的影响力之外,太阳照常升起。比如路虎卫士,和I-Pace一样,也是在一大片空档里随意蹲了个坑的朋友,很有JLR(捷豹路虎)的手笔。它的竞品,从越野场景来说,一边是在四五十万的牧马人,一边是一百六七十万的奔驰大G,随便插一脚都是市场。它好像就插成功了。

不过细品就会发现,卫士有卫士的情况。一个疑问比方说,怎么之前就都没有人发现这块好生意呢?永远要相信便宜事儿是轮不到你的。

从人群来说,这个空档非常微妙。如果前者的目标人群是怀抱有猛男梦想的中产阶级,后者的目标人群则是不仅有钱还要有闲的上流玩家;或者说前者是中高级打工仔,后者则可能是掌握了一定生产资料的朋友。他们花一百多万,是用来偶尔玩玩。

你会发现当中的界限不是无缝链接,而是断层跃迁的。这也会反映在产品和价格上,豪华车到了一定的价格就是有很多空档,不是大家瞎了,而是吃不下。

从价格来说,国内到了用八九十万买车的市场,需求是高度统一的:社会阶层与身份认同,并且是狭义圈层内的熟人认同。我买保时捷不是因为参数炸裂,而是因为身边的朋友都买保时捷,我如果因为喜欢转子发动机而硬是买了马自达一定会塞车。什么媒体吹爆、知乎er谢邀、键盘侠扯淡……哥们儿都说好才是真的好。

所以如果要和大G正面竞争,卫士的第一个缺点,恰恰是还不够贵。但是卫士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比起体面的载具,它更像一个有态度有故事的玩具,主打兴趣爱好。就像我们这些穷人热衷于加价炒鞋炒模型一样。

从这个意义来说,它再贵一些,会买的人还是会买,而且还得都按着喜好的颜色配置,加价加速提车。实际上路虎在七八年前,也一直是加价的傲娇状态,不乏一加20万的阔绰手笔,大抵都是圈层+爱好。

这个差异化对于尚且处于中产高端消费领域还想走量的车型上,大概率是行不通的。不然豪华市场也不会形成如今德系下腰,集体劈叉的行情。(雷车当然依旧鹤立鸡群)

当然,以上只是一厢情愿地从定位和竞品两个方面来看。定价实际上是公司内部多方博弈的结果,比起卖对人群卖出销量,另一个更重要的考量是利润率。这也是一些车型无法自我谦虚的原因。

尤其考虑到转型电动化实在很烧钱。据英国媒体autocar报道,去年他们投资了1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88亿元),对英国两家工厂布罗姆维奇城堡和索利赫尔进行电气化改造,为MLA平台作准备,这样就可以支持量产电动、插混和内燃机车型了。计划在明年底之前会下线三款全新的纯电动车型,包括XJ、Road Rover以及J-Pace。考虑到销量基盘,要平账利润率也不能低。

毕竟从公司决策来说,还是要挣钱。这是一个亘古话题。80年代《华尔街日报》就指出,当日本车压低利润率对美国市场进行迅速渗透;而底特律仍旧在遵循传统醉心于提升单车利润。这个传统仍旧在继续,甚至压过了产品规划。美国车企巨头近些年的一个趋势,就是取消自己的轿车产品线,重仓利润率更高的SUV。

追求份额还是追求利润,哪一个是长期利益,其实也非常辩证。比如我国的高端品牌,和世界做高端时的高举高打就不大一样,还是选择先在老乡堆里混个脸熟,打开知名度,实现螺旋式上升。反映在定价上,就极其婉约而接地气,从正在试探20万以上的领克、WEY,到还在十几万里打滚的星途,到十万才出个头的长安UNI,统统都是这个套路。

没有高端的溢价,没有高端的利润率,也必须先要有自称高端的勇气。世上可能本没有高端,叫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