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观察
2016-09-12

创新很重要,但不要创新过剩

时间: 2016-09-12 编辑:

“智能制造”无疑是当下中国制造业最火的话题,要实现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必不可少。多家权威机构预...

qq20160908-1

“智能制造”无疑是当下中国制造业最火的话题,要实现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必不可少。多家权威机构预测,到“十三五”末,我国机器人产业集群产值预计突破1000亿元。然而,有媒体经过测算,如果把目前各地机器人产业规划的产值、产能计算在内,全国机器人规划总产值已超过万亿元。如重庆市的目标是,2020年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南京的目标是建成国家级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与产学研联盟,年销售规模达1000亿元;洛阳提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1000亿的产值,这几个城市都不够分。

那这些城市都在造什么样的工业机器人呢?6月份我参加了某中部城市举行的一次“智能装备展”,很多国内厂商把自己的工业机器人拿到展会上展览,展台上有机器人跳舞的,有码垛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这个“准内行”看了一下,几乎没有一家有四轴以上的工业机器人拿出来参展不说,而且都是包装、码垛这类对精度要求极低的工业机器人,真正高端的机器人一家都没有。我也尝试性的询问了一下参展商,他们均表示没有能够适用于高科技电子行业、航空、航天等精度要求非常高的工业机器人产品。6月份我去过一家国内军工电子研究所,所领导跟我闲聊时聊到这个话题时一声叹息:他们不是不想买国内的机器人产品,实在是不敢买。2年前该所买了一套南方某大厂生产的自动化喷涂生产线,使用不到2年就基本瘫痪,为此所里当时负责采购的责任人受到了严厉批评。在电装机器人方面,他们也寻遍了国内知名厂商,没有一家能够达到这一的精度要求:电路板的点位孔只有0.5mm大小,电子元器件的针脚大约只有0.3mm,要从托盘中准确的抓取一个电子元器件然后准确的定位到这么小的孔位上并准确的插入,这对机器人的定位、减速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且这种动作一天要做几千上万次,对电机、减速机的可靠性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国内机器人产业还没做起来就已经想着产值规模做大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创新过剩”。制造业似乎和资本市场一样,总在寻找不同的“题材”。

记得大概4年前媒体和资本圈热炒“3D打印”,大小城市都有人“创业”搞“3D打印”,每逢装备展,“3D打印”的展台如今天的机器人展台一样热闹非凡。其实这东西并不是什么新技术——2001年我大学毕业,实验室里面就有了一台用纸张叠加技术实现的“3D打印”设备,我还上去打了一个多孔结构的发动机缸盖。后来我参加工作,厂里也用了很低的成本就在外面使用激光固化(SLA)技术做了一套非常复杂的产品的塑料模型——只是那个时候,这个技术还没有“3D打印”这么高大上的名字,那时候它叫:快速成型技术。

“3D打印”热炒了一年多,后来大家发现,这东西实际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打印出来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样子货,并不具备实际使用价值——虽然国外确实有网友打印了一把能够发射真实弹药的手枪,但是发射5发子弹后就报废了。因为工作关系,我也跟国内不少专家交流过,严格来说,“3D打印”确实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专家们普遍认为炒作过头,这项技术已经发展了40多年,但是离真正想要实现的替代现有的常规的生产加工模式还相隔十万八千里,核心问题是分子级的材料技术目前还没有太好的技术路径能够突破。

但是即便是这样,依然低挡不住“3D打印”创新的热潮,就我了解,位于武汉市的华中科技大学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建立起了一个国家级的快速成型重点实验室。脱胎于这个国家级实验室,武汉境内至少有5家企业在从事“3D打印”设备的研发和制造,这还不包括高校里面亦学亦商的教授学者。这5家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依靠各种政府补贴艰难度日。现在武汉市出台了很多政策,希望能够把这些公司推向资本市场,但是收效甚微。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武汉“中国光谷”刚刚申报成功那段时间,武汉市集聚了3家大型的激光设备生产厂商,数十家小厂商,当时政府曾经推动这三家厂商整体合并,但最后的结果是“两死一伤”——由此可见,行政主导的“创新”并不能真正给市场带来任何活力。

“3D打印”热潮刚退,增强虚拟现实(VR)技术又粉墨登场。现在全中国做VR的大小厂商连带高校不下万家,这里面有弄个纸盒子架个手机蒙事儿的,也有要绿布和动作捕捉这类高大上的,总之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也许是我这人比较保守,我始终认为VR是一个伪需求。如果你是一个病人,你会允许只在VR上做过手术的医生给你开刀么?如果你是一个乘客,你会乘坐一个只在VR上开过飞机的驾驶员为你值飞航班么?如果你是一个将军,你会让你的士兵成天在VR中训练战斗技巧么?VR只能带来娱乐方面的体验,闲下来无聊的时候可以拿VR寻开心,但这种体验永远代替不了真实。就如已经离开开心网的原CEO程炳皓所说:互联网上的熟人社交是一种伪需求,因为它永远代替不了熟人在现实环境中的互动社交行为。

我观察制造业和互联网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一个真正先进技术如果真有实用价值,首先应用的往往是军事用途。例如原子能技术、涡轮喷射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等等。3D打印技术目前也开始逐步在在军工领域开拓拳脚。刚刚列装的运-20就部分采用了“3D打印”技术,不过用量非常少,大概只有不到万分之一的零件是用“3D打印”技术技术制造的。据称美国最新的航母“福特号”也设置了一个“3D打印”技术方舱,用于航母在执行任务时紧急制造一些备用的机械零部件,不过也仅仅作为应急之用,不作为常规手段。

VR在军事上也有应用,例如新型号飞机交付军队的时候,要给军队提供模拟飞行训练设备,这套设备就是基于VR技术的。不过这套设备更类似现在的“5D影院”,而不是现在各种VR做的这样东西。即便是类似飞行训练设备的这种高端VR,数万家也是过多了,毕竟市场上并不需要这么多厂商研发和和生产这些东西,更何况这是一个伪需求呢。

创新很重要,但不要创新过剩。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我们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一个新的产品出来很快就会被人模仿,比如看到大疆的消费级无人机火爆,小米也开始搞无人机,而且把消费级无人机的价格直接打到千元左右。再比如“真假开心网”之争,本来官司简单明了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但是这个简单的官司竟然打了3年才结案,给真开心网造成了数千万的损失。这种宽松的知识产权政策给创新过剩创造了生存的沃土,也直接导致在产业政策上“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一哄而上、乱象丛生”的现状。

但是防止“创新过剩”也并不意味着“只许我做,别人都不准做”,而是要遵循市场规律,创新可以,扶持也可以,但是不要过度,有些企业一年的产值2/3都来自政府补贴,这样的企业早就应该关闭,不应该再去浪费资源,而且这种扶持最好是通过正常的市场化的投融资手段,比如政府通过投融资机构对这些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加强内部的风险管控,而不是真金白银的给。

站在全球经济的高度看,全球经济低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经济低迷消费能力就会降低,消费能力降低就会有大量的过剩产能。这个时候是社会矛盾、经济矛盾极易爆发的时候,英国脱欧就传递出了一个危险的孤立主义信号——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这个时候为了拉动GDP还在不停的创造过剩并非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依靠海外消化过剩的产能只会越来越困难。越是这个时候,就越需要真正的创新,而非现在这种创新过剩。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