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观察
2022-05-13

Gartner:低代码应用平台发展的三个“关键”

时间: 2022-05-13 编辑:

“低代码应用平台有时候不是很容易区分,因为它基本上是以一个标准的技术方式应用到所有的软件跟应用;但...

“低代码应用平台有时候不是很容易区分,因为它基本上是以一个标准的技术方式应用到所有的软件跟应用;但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其不仅仅提供了‘低代码’的技术,还包含了其他相关的生产工具,针对不同应用环境内嵌一些数据库等,是比较完整的平台概念来支持专业的应用开发。” Gartner研究副总裁蔡惠芬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表示,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不是纯粹针对低代码技术市场的趋势,而且是针对企业低代码应用平台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

Gartner对于标准低代码应用平台的定义是:是通过平台能够快速的去开发跟部署一些定制化的应用,降低手动代码的过程。而且,它应该能够支持专业和两种不同的开发人员的形态:专业开发者和公民开发者。

事实上,虽然中国的低代码应用平台发展十分迅速,但仍处于早期阶段,其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市场区分细化;其次,中国本地的技术提供商专注于本地化的支持和内容定制化,整合不同的应用方案,快速融入、开发;最后,海外厂商有比较完整和成熟的产品项目和成功的应用案例,对于比较成熟的IT部门,其内部专业开发人员希望能够借由这些成熟的产品跟全球的成功案例去实践开发自己内部的应用。

显然,过于碎片化的细分市场和成熟度较低的产品方案,让技术提供商在面对客户企业IT多样化的需求下,多少有些“力不从心”。为此,Gartner在5月底发布了《中国低代码平台市场竞争格局报告》,结合国内外的技术发展趋势和背景,为国内的技术提供商提供了三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关注产品能力的差异化。 “差异化”的核心在于通过能力去支持不同开发者的形态。这种“不同形态”就包含专业的应用开发者和业务使用者。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软件开发的不确定性。如开发人员间的沟通、业务的灵活多变、软件工程师技能差异、新技术的出现等,导致软件开发实际成果和人力工作量的投入之间产生很大的差距。

此时,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在IT的人员进行建制,一般的业务人员就可以很快的去建制应用,成为了新的市场的需求。在这一趋势下,大部分国内提供商开发了所谓“零代码”或是“无代码”的 “低代码应用平台”,用于满足本地客户的要求。

但需要注意的是:未来还是必须要有能力去支持专业的开发者弹性建制一些“定制的应用”,而不会只能依赖于已经做好的无代码。虽然“无代码、零代码”,把应用做的非常深入,几乎都不需要做任何额外的开发定制,但同时,它也少了一些弹性。

从国内的市场情况来说,虽然低代码和无代码的厂商是不同的技术提供商,但有时候也会有交错。云平台厂商大部分合作的是跟无代码,也会跟应用厂商合作,是一个互相竞争、又互相合作关系。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三个维度的区隔:首先,以企业IT成熟度来看分为:低、中、高。“高”意味着IT技术相对成熟度的企业,可以自己自建解决方案; “中度”把它想像本身也有一定的能力做IT的Developers Serveb。支持业务部门的需求;低是比较初阶的成熟度,更多的是中小企业,且没有专职的IT人员。

其次,从市场区分来看,主要在于使用场景和案例落地。其中,第一个是定制化的业务应用。如何在Oracle或者SAP等既有系统上面定制开发新的应用;第二个是业务流程的自动化。这类应用一般要求与现有的应用进行集成,读写数据,并构建各种自动触发或者人工参与的业务流,比如文档审批、流程任务管理和案件跟踪等场景;第三是行业专属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综合业务应用和流程管理需求,打造围绕一个特定行业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例如制造管理(EMS),物联网(IoT),供应链(SC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建造和物业管理等;第四是表单、办公室自动化的软件,满足公民开发者快速构建协同工作管理系统,完成必要的数据集成和创建统计报表。

最后,以开发者特性看市场区分。无论是专业开发者,还是公民开发者,都能够提供技术和平台的服务支持。

“无论是低代码,还是零代码,两类产品必然会有不同的初始用户群体,解决不同类型问题时适配度和成本存在差异。但这些都只是每一个厂商和产品的开端。” 蔡惠芬表示,随着产品成熟度的不断提升,两者之间必然会发生相互的借鉴和交叉。也就是说,两种定位的产品从不同的动因和初始条件出发,但最终都弥补了自己的缺陷,提升了客户需求的满足能力。

第二个建议,满足区域需求特点,建立平台生态,适应中国市场。加强产品在中国本地化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不管是通用型平台的厂商,它必须要强化在行业别或者业务场景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强化产品的完整度。当不同的客户有特性要求时,能够很快的把相关的定制化应用、甚至是业务流程直接套用;其次,强化第三方应用的集成跟API的结合;最后,增强平台的生态系统。提供客户支持、开发者训练以及第三方支持,让开发者在平台能够很快速的找到需要的第三方工具,互相的协助。

第三个建议,扩产品竞争力跟销售能力。其中比较核心的在于扩充合作伙伴的影响力跟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包含透过“帮忙再销售”技术的产品,通过不同类型的第三方、,比如企业应用的第三方或者是云平台的第三方,能够互相合作的方式来直接或间接销售“低代码应用平台解决方案”。此时扩充合作伙伴的生态系统,才能支持产品的营运,保持成长的竞争性。

“无论是低代码应用平台,还是零代码开发平台,都必须专注在通用产品能力建设上,产品内部不应该,也不需要带有具体的行业属性。所以互利合作的道路就摆在这,ISV可以在既有的平台产品上构筑垂直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既可能是多客户复用的,也可能是为特定大客户按需定制的。” 蔡惠芬认为,在这种基于增值的伙伴关系中,客户、平台产品和垂直服务提供商是三赢的,因此,须要找出共同的商业价值,才能够有效的扩 “生态系统”。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