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商业
2016-12-01

工业4.0热潮之下再谈拿来主义

时间: 2016-12-01 编辑:

11月的上海寒意渐浓,虹桥国家会展中心前来参观工博会的滚滚人潮,热情却丝毫未减弱。今年来参展的...

Puppet businessman

11月的上海寒意渐浓,虹桥国家会展中心前来参观工博会的滚滚人潮,热情却丝毫未减弱。今年来参展的企业,不管是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哪国的企业,像事先约好了似的,齐刷刷给自己贴上了“工业4.0”的标签。

回想起今年5月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有超过6000名中国企业家远渡重洋到德国亲历了展会,除了主办国德国之外,中国成为参会人数、参展企业数最多的国家。这2年全国各地各种工业4.0论坛、学习班遍地开花,中国的“工业4.0”热度经久不衰,已经成为制造业重点探讨的一个方向。我们究竟该向国外学什么,又该自己做什么?

笔者对工业信息化有一点了解,想以这篇文章和大家交流一点自己的思考。我把文章分成3个部分并加上小标题,方便大家快速浏览。

  • 看懂工业4.0

“工业4.0”这个名词率先被德国一炮打红,讲的是制造业的能力和效率的又一次升级。工业1.0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业2.0的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到了工业3.0则是信息技术推动工业自动化。在互联网应用快速渗透各个领域的大背景之下,德国率先提出了“Cyber physical system”的概念,认为工业物联网和大数据,将会推动制造业向下一个阶段进化,实现制造能力和效率的又一次飞跃。

以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工业4.0”,故事是从制造工厂开始讲的:产品以数字化的三维模型设计出来,直接在数字化世界里做仿真测试,然后数据送到生产车间设计出数字化的生产流程,用数字化机床去制造。另一方面,制造产品的设备也可以使用信息化系统管理起来,通过传感器和摄像头做到实时监控、即时调整和预防问题。上述两步现在多数大型企业已经或多或少做到了,重点是下一步:产品和设备源源不断产生的数据,再通过工业物联网回到大数据平台,这个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提供很多服务:实现定制自动化、预测某种产品的市场需求、优化供应链、优化生产流程以及避免设备故障等等。未来你可能收到机床打给你的电话,还会收到生产线给你写的总结Email。随着数据的增加,从量变到质变,未来数据能提供的服务将会出现质的飞跃。所以在德国看来,“工业4.0”的主导力量,是制造工厂,或者是制造工厂底层的大数据平台。在这场变革里,工厂需要行动起来,将数字化进行到底:把现实世界的产品完全搬到数字化网络中去。

美国也提出了自己的“工业4.0”版本。两者讲的都是工业物联网和大数据。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不同点。美国版本并不强调工厂,而是主张建立“开放平台”。接入的数据多了,才能成为“大数据”,才有分析的价值。GE推出的工业物联网平台Predix,是基于Pivotal®的Cloud Foundry技术的。Cloud Foundry这项技术的特长,就是用来对付数据之“大”。

同一个技术趋势,德国和美国做出不同的规划,根源是两国都想基于自身强项去推动工业物联网(从而让它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德国制造业强于精深,可是在互联网技术方面并无太多亮点。所以德国希望工业物联网是由像西门子这样的制造业核心技术提供者去掌控。美国则是Google,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平台以及新兴大数据技术的发源地,再建立一个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对美国人来说顺理成章,这样美国人就可以一统互联网的江湖啦。

笔者认为,工业4.0的制高点,其实是工业大数据的所有权。GE推出Predix,西门子推出Mindsphere,真意都在于此吧。数据至上,这一点在互联网渗透较深的很多领域已经多次被验证。Uber没有一辆汽车,却是世界上最大的车辆调度公司;Airbnb没有一个房间,却是世界上最大的房屋出租公司;淘宝没有一个店铺,却是中国最大的商城。这些公司一旦掌控了某一领域的大部分数据,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主宰,用数据赚取高额利润。大数据平台淘宝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淘宝上90%的店铺是不赚钱的。中国制造企业买了德国美国酷炫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工厂变得高效了,但是一味照抄怎么能独立把握工业大数据呢?就有可能沦为其大数据平台上的一个木偶,还是走不出微笑曲线的底部区域。

那么中国制造业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想想。

  • 新拿来主义

德国制造的产品,精细而耐用,成本也较高。但是市场一定需要这样的产品吗?有时未必。比如说伐木机械吧,多用于深山老林,大家认为这个必须买德国货,因为不能出故障啊,不然坏了要运出来维修太浪费时间。可是现在无人机技术正在蓬勃发展。伐木机械坏了,可以用无人机送去维修再送回,这样花费也没多少啊。有了无人机,买个性价比更高的中国制伐木机是不是更适合多数用户呢?

技术的演进路线,有时会出人意料。一家企业在进步的过程中,无论是改进产品,还是改进生产过程,都要注意防止出现“性能过剩”:你的改进,真的是客户想要的吗?

产品一定会朝着高精度、高性能方向发展吗?未必。礼来公司花了十亿美金研制出高纯度的胰岛素,投放市场之后却少有人问津。原因是这种胰岛素价格比较低纯度的胰岛素贵出很多,而对大多数患者来说,较低纯度的胰岛素已经够用。

虽然连举了两个反面例子,我可不是“工业4.0”或者企业信息化的反对者。主要是大家现在买买买的热情太高,记住一些反面例子有益于做出客观的判断。外国的信息化系统,技术水平领先国内至少20年。对我们有用的功能,我们不仅要拿来,还要深入的学习,要求解决方案提供商给出同行业标杆客户的详细使用情况。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企业需要什么功能?纯粹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提高生产效率,用户不一定认可。德国的哈雷机车,通过改造生产线,将定制车的交付时间从21天降到6小时。

当天就拿到定制车辆,你的客户,是会兴奋不已还是稀缺感跌停?

或者当天交货这个优势,会不会让你得到更多的客户?让客户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苹果和小米都能让粉丝等待很多天,那是不是说明产品让客户买单的关键点并不是快速交付呢?企业必须快速搞清楚客户的需求,这是不变的制胜法宝。更何况现在客户的需求变化越来越快,并且越来越碎片化。

如何既快又准地抓住客户需求?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制造业的升级需求更迫切。企业摸清了前端的需求之后,再去推动整个内部流程的改进,让制造过程更好满足客户需求。哪些流程需要提高效率,才能一目了然。工业4.0升级之路,到目前还是没有普适法则的。我们要买来外国的布料,用客户需求这把剪刀,裁出合身的衣服,才能长袖善舞,玩转全球竞争。

  • 工业4.0的中国机会

全世界现在产生数据的速度是经济增速的4倍,计算能力的增速则是经济增速的9倍。智能设备、工业设备的连网是大势所趋。工业物联网的大数据平台,德国希望它由制造业技术提供者来主导,美国希望它由互联网科技公司来主导,仔细想想是不是还有第三种可能:它就不能由制造了世界上一大半产品,而且品类齐全的中国制造业来主导吗?!

国内一家顶级的风电设备制造商,世界各地都有他们承建的风力发电站。这家公司受到大数据的启发,在风电设备上安装了传感器获得风场以及设备自身情况的数据信息。经过了一年的时间,他们对全球风能分布情况已经有了清晰全面的认识,有信心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了。

世界上有那么多机械、那么多电子产品都是中国生产的,我们就不能给这些设备加上联网功能,并开发出客户需要的增值服务么?诚然,中国企业如果单打独斗,还不是西门子或者GE的对手,可是如果我们的制造业能够联合起来,我们在数量上就有优势。中国生产的智能手机,如果都能和中国生产的家电互联互通实现智能家居,是不是就会彼此增加销量呢?一个近似的实例是小米生态链。小米生态链是围绕个人物联网服务结盟的一群创业公司。你可以用小米手机,遥控家里的小米电饭煲,并且通过小米传感器监测家中门窗情况。通过这种结盟,用户可以更简单的获得物联网服务,并且也被牢牢粘在了小米生态圈里。据说小米生态链在短短2年时间里已发展了60多家企业,估值超过10亿的就有10家。

同样的模式,是不是可以扩大到中国制造业的结盟,放到更大的全球市场上去实践呢?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物联网增值服务,让客户离不开中国产品呢?中国制的机床,就不能给找X网发送原料采购信息,然后再由中国制的卡车送货吗?未来大部分产品将会具备网络连接能力。我们就不能让中国制品更快、更稳定的彼此通信吗?

诚然,这需要公信力很高的组织或机构来推动其发展。不过为了中国制造业的明天,这将是多么值得期待的尝试啊。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