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生成式AI引发的全球技术浪潮之后,AI正从实验室的模型创新,全面渗透到企业的生产、运营与决策中。无论是云计算厂商、制造企业还是互联网巨头,几乎都在用AI重新定义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而在这场转型的背后,一个更值得关注的变化正在发生——AI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正在成为新的基础设施。
在Gartner最新发布的《2026年重要战略技术趋势》中,Gartner研究副总裁高挺用“架构师、协调者、哨兵”三个主题,描绘了AI时代企业技术的演化方向。不仅揭示了AI技术的走向,更反映出企业在创新、风险与信任之间的平衡之道。
其中,AI原生开发平台已成为最先落地的现实场景。AI原生开发平台的崛起,标志着软件工程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AI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成为编程过程的核心参与者。
过去,开发者依靠指令和规则完成代码编写,如今,AI能够根据自然语言提示,自动生成网站、应用甚至复杂的系统逻辑。从浏览器端的可视化生成,到传统IDE中集成的智能代码助手,再到命令行环境下的AI协作,AI正在全面融入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
这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大语言模型。凭借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能力,AI在编程场景中展现出高度的适配性和执行力,而且AI完成任务的时间正越来越长,表现出更高的独立性和持续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不少大型科技公司已有约20%至40%的代码由AI生成。“AI原生软件工程”的概念,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为推动开发效率与创新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算力层面的变化同样深刻。第二个趋势“AI超级计算平台”实质上是未来AI发展的底座。模型规模越来越大、训练数据越来越多,对算力的需求正在指数级增长。
与此同时,AI超算平台正从单一架构走向“混合算力”和“算力调度”——在云端、终端、自建数据中心之间,CPU、GPU、NPU等多种芯片共同协作。英伟达的NVQLink技术已经将量子计算与经典计算连接在一起,而苹果的M5芯片则在终端设备中实现了多芯片协同。“无论是云还是边缘,混合算力与智能调度将成为新的计算范式。”高挺认为,这种趋势在中国尤为关键,因为它不仅关乎性能,也关乎自主可控的生态建设。
相比之下,多智能体系统则体现了AI在复杂任务中的组织形态。
2025年被称为“AI智能体元年”,但在AI应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企业逐渐发现“单智能体”并非万能。
“单一智能体在执行复杂任务时的可靠性并不高。这源于大语言模型的固有限制——在面对冗长的上下文、多轮推理或复杂目标拆解时,模型容易混乱或出错。”高挺解释说,哪怕单次任务的成功率高达95%,连续执行二十步后的整体成功率也只有36%。
正因如此,AI正在从“单智能体”向“多智能体系统”演化。与其让一个AI独自承担全部工作,不如让多个AI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再由一个协调智能体整合结果。这样的架构能将复杂问题拆解成可控任务,从而显著提升整体的执行稳定性与结果质量。
全球媒体集团贝塔斯曼就是典型案例。其庞大的业务体系涵盖出版、影视、教育等多元领域,内部信息形态各异。为了应对这种复杂性,企业为不同业务部门配置了专属智能体,让它们分别检索和分析各自的数据,再统一汇总结果。这种“分而治之”的方式,已成为AI智能体协作的有效范式。
不过,AI要真正“能干活”,还必须懂行业、懂业务。
MIT的一项研究曾揭示出一个令人警醒的现实——95%的企业AI投资未能带来预期回报。问题并不在于模型本身的质量或监管,而在于企业在AI实施方法上的误区。与此同时,90%的员工却在“偷偷”使用个人AI工具,且多用于简单、通用的任务。这意味着,在企业层面,AI往往“推不动”;而在个人层面,AI早已“活起来”。
这一反差的核心原因在于:企业用的AI不懂业务。当前的大语言模型在开放领域表现出色,却难以直接应用于专业行业场景。通用模型擅长生成文本,却无法理解一家银行的风控逻辑、一家医院的诊疗路径或一家律所的案件语料。因此,企业要想真正让AI“干活”,就必须让模型懂行业、懂场景、懂业务。
这便催生出了“特定领域语言模型”的趋势——以通用大模型为基础,引入企业自身的数据和知识,使其成为行业专用的智能系统。
他列举了几个鲜明的例子:法律AI初创公司Harvey通过法律文书训练模型,为律所提供智能法律助理;医疗AI企业OpenEvidence以权威期刊和指南作为训练数据,打造“医生版ChatGPT”,帮助医生快速查找疑难病症的治疗方案。
“这类特定领域模型的门槛很高,它需要真正的行业数据和再训练,而不是简单加个插件。”高挺强调,“只有让AI懂业务,它才能创造价值。”
当AI走出屏幕、进入现实世界,技术的边界被进一步拓宽。自动驾驶与机器人是“物理AI”的两大典型场景。
“我们今天讲的AI,多数还停留在数字世界,而物理AI是要让AI理解现实世界的物理规律。”高挺解释,VLA模型通过语言、图像与动作的结合让AI能“看懂并行动”;而“世界模型”则具备预测与规划能力,让AI能预判下一步的变化——这正是特斯拉、蔚来等厂商在自动驾驶中的关键路径。Gartner预测,到2028年,全球80%的仓库将采用机器人或自动化技术,而这正是物理AI落地的现实切口。
然而,当AI走得更深、更广,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
“AI既能自动化生产,也能自动化攻击——它是一把双刃剑。”高挺表示,生成式模型把许多原本需要高超技巧的“黑客活”变成了可以规模化、自动化执行的“体力活”:从高度拟人的钓鱼邮件到千变万化的社会工程话术,乃至嵌入终端的生成式脚本即时构造勒索软件,攻击过程变得难以用传统静态特征检测来阻断。
更危险的是,攻击决策本身也可以被交给AI。例如所谓的“氛围黑客攻击”不是一个单点的入侵者在手工操作,而是把侦察、漏洞识别、权限收集、渗透路径规划、勒索文案撰写甚至勒索金额定制化都交给AI算法去自动化完成。
面对这种新型威胁,单靠被动检测与事后响应已经不够,必须把防守前移。为此,Gartner提出“前置式主动网络安全”的理念——用AI防AI,包括预测性威胁情报、自动移动目标防御、域名欺诈预警等技术,提前发现和阻断风险。与此同时,AI安全平台和机密计算成为新的安全基座,前者防止AI模型被提示词攻击,后者通过可信执行环境保护数据运行过程。“本地化部署的开源模型如果缺乏安全护栏,实际上是在裸奔。”
除了攻击面扩大,AI生态的开放性也让供应链风险成为焦点。
如今的软件并非每一行代码都由程序员手写完成,很多项目像整车装配一样,依赖大量来自GitHub、Hugging Face等开源社区和第三方供应商的组件与模型——一旦供应链某处被污染,后果会迅速放大。
高挺举例补充说:某个长期维护的Linux开源压缩工具被贡献者植入恶意代码,未经察觉就被全球开发者下载并使用,造成了广泛影响。这类事件说明,所谓“自主可控”并不等同于“每行代码都自己写”,而是要求对所用的每个外部模块能做到可追溯、可替换、可管控。
“把所有软件、加密组件和机器学习模型当作零部件列入物料清单——SBOM、CBOM、Model BOM——并以此为单位进行管理与监控。”高挺表示,有了清单,一旦某个组件被发现存在问题,就能快速定位并替换,避免“病灶”蔓延到整个系统。
另外,数字溯源还包括对AI生成内容的溯源与标识:对合成视频、合成文本打上来源水印或元数据,让使用者明确“这是AI生成的内容”,这在实践中已有若干行业标准与技术路径可用。
在全球政治与技术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地缘回迁”正成为企业数字战略中的一个显著趋势。这一概念指的是当企业感受到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时,会主动将关键数据和核心应用,从跨国公有云迁回本地的“主权云”环境,以降低潜在风险并确保数据主权的可控性。
这一趋势在欧洲尤为明显,许多企业在中美之间面临艰难抉择:既希望利用全球化的技术资源,又担心数据安全与合规问题带来的隐患。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起步更早。中国多年前启动的“信创”与本土化替代进程,为当下的地缘回迁奠定了基础。无论是政务云、行业云还是企业自建云,都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不过当前中国AI生态仍存在短板,尤其在软硬件协同层面,生态闭环尚未完全打通。
国内模型厂商DeepSeek在发布“DeepSeek-V3.1”时的一则技术声明,正是值得关注的信号。DeepSeek宣布其模型支持一种名为“UE8M0 FP8”的数据格式——这是专为适配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的数据标准。换句话说,模型已经在为国产算力生态做前置适配。一旦国产AI芯片逐步完善,这样的兼容性将使得国产模型与硬件实现协同优化,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闭环。
谈及哪些趋势最值得中国企业关注时,高挺给出了四个方向:物理AI、AI原生开发平台、特定领域模型和多智能体系统。这四者,既涵盖了技术底座,也连接了业务应用。他特别提醒,企业领导者在面对AI创新时,最重要的是辨别“风口”与“价值”——风口看似热闹,但没有护城河;价值则来自技术与业务问题的真正结合。“判断标准很简单:它能不能嵌入业务流程,能不能改变商业模式。”
写在最后
AI的未来,不仅是更强的模型、更快的算力,更是更稳健、更安全、更能落地的智能体系。
我们看到AI正从一个被实验的技术,变成企业的新基础设施。那些能真正理解问题、并在创新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的企业,才会在未来竞争中站稳脚跟。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829号